.

.

2010/07/17

媲美《戰爭與和平》






現在西方有的文評家,是不是讚賞時太容易說漏了嘴,把一部法文譯過來的當代小說,媲美托爾斯泰十九世紀的傑作《戰爭與和平》,是因為這本書厚達984頁?《戰爭與和平》裡有盛大的戰爭場面,更有纏綿悱惻的愛情。這部2006 年出版的小說《Les Bienveillantes》(右圖),英譯叫《The Kindly Ones》。

據介紹,男主角是二戰時的德國納粹軍官,參加屠殺猶太人及其他少數社群的罪行,和孿生妹妹亂倫,用香腸自瀆,殺死自己的母親和繼父,更用板鉗殺死拯救他的好友,恩將仇報,而他對他的所作所為,毫無悔意,認為自己只是個普通人,任何人處於他的地位,都會有相同的行徑。他的這些個人可怕經歷,全用假想的回憶錄形式叙述出來,當時德軍在東綫戰場節節失利,與他的墮落同步發展。他後來冒充別人的身份,逃到法國北部,變為成功商人。
沒有細讀原著前,不宜戴上道德眼鏡,但這樣的內容,更像當代的犯罪小說,而非《戰爭與和平》,儘管此小說已嬴得法國最負盛名的龔古爾文學獎,以及法蘭西學院所頒的小說大獎。此書每一章都用舞曲標題,其他方面的實驗性不大。台灣已有中文版,叫《善心女神》。
當然,這樣的小說不可能不引起爭議,但意見也顯得相當極端。一向駡慣人的日裔書評人角谷美智子,在她的陣地《紐約時報》指小說極盡煽情能事,「以偏邪當膽色,以虛飾當雄心」,一句話,譁眾取寵;但前《紐約客》主編天娜布朗和「西蒙與塞斯特出版社」的主編邁高柯達(也是《華盛頓郵報》書評作者)詡為傑作,作者利泰爾(Jonathan Littell,左上圖)是天才,此出版社正是先預支100 萬美元稿費給作者的同一出版社。英國方面也一樣,《泰唔士報》和《星期日時報》便反映出正反兩種不同意見。
就他的出身背景來說,利泰爾完全有創作陰暗面小說的條件,他的祖父母是波蘭猶太人,他本人並不熱衷認祖歸宗。三歲去法國,所以能用法文寫小說,大學在美國耶魯完成。他曾在國際人道組織「抗饑餓行動」任職,奉派去俄羅斯車臣,由他當領導,中過伏擊,受過傷,「無國界」醫療隊的一個成員卻被綁架。他親歷戰爭的殘酷,對他創作小說一定有影響。
《The Kindly Ones》每賣出一部精裝本,出版社可得約30 美元,只要售出75000 本,便可收回成本,仍是一門生意。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