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10/04/19

其餘都是噪音



用語文來描述繪畫,比用語文來描述音樂,顯然較易掌握到分寸和準繩。即使描述並非側重現實造形的抽象畫,線條和色彩的表現,始終在視覺經驗範圍;但樂聲的分辨,只有具備音樂修養的人才辦得到,有時也要借助標音符號(如五線譜) 。所以要用文字和讀者溝通無誤,樂評家比畫評家吃力得多,聽覺敏銳、遣詞精準的樂評家,彌足珍貴。
最近看<<紐約客>>音樂專欄作者羅斯(Alex Ross)的首部結集「The Rest is Noise」(其餘都是噪音),真是樂趣無窮,除了可以重温20 世紀的西方音樂史,其中的選例,都可按照羅斯的指示,進入他的個人網頁,逐段聆聽。

筆者就是這樣,一整個下午浸淫在德彪西<<牧神的下午>>,史特拉汶斯基的<<春之祭禮>>和<<火鳥>>,以及那些吵鬧的現代音樂。這樣的文本與音樂立即互參的安排,是互聯網出現前,難以做到的,因此我期待他今秋第二部結集「Listen to This」的面世。

羅斯的這部700 頁鉅著,資料詳盡,內容充實,開篇便談到上世紀初理察史特勞斯(R. Strauss)在奧地利Graz 城舉行的<<莎樂美>>歌劇演出,比他大四歲的另一位音樂大師馬勒(G. Mahler),也帶同太太Alma,特地從維也納趕來支持老友。當時音樂界的一些歌劇名家,如意大利的普契尼(G. Puccini),前衛音樂的未來菁英,如荀伯格(A. Sshoenberg)和他的弟子,也都聞風趕至,可能還包括嗜愛藝術的17 歲青年希特勒,不少人說過,希特勒年輕時藝事有成,歷史將改寫。

改編自王爾德(O. Wilde)原著的<<莎樂美>>歌劇,除了題材大膽(吻屍場面),為了要取下施洗約翰的頭,莎樂美竟穿了通透的七層紗裙跳艷舞,色誘希律王。也許由於史特勞斯徙變的不協調音樂新風格,5 個月前在德萊斯登的首演並未獲得成功,維也納的宮廷歌劇院甚至禁演,今次易地重演,作曲家本人也並未寄予厚望,結果觀眾的反應奇佳,史特勞斯真是喜出望外。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