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10/04/16

看小說的13 種方法


美國作家珍史邁利(Jane Smiley),寫小說有20 多年歷史,而且不拘一格,幾乎什麽題材都嘗試過,代表作<<千畝良田>>(A Thousand Acres),得了1992 年普列玆小說獎,搬過上銀幕,跟李安的電影<<飲食男女>>一樣,是莎翁名劇<<李爾王>>的現代詮釋。

911突襲當天,史邁利正在寫小說「Good Faith」,事後她無法再心情平靜寫下去,決定暫時擱在一邊。從那年秋天起,開始閱讀別的小說,她是個喜歡閱讀的作家,12 歲已經看福爾摩斯偵探小說。

她原來的構想大得驚人,打算讀275 部,後來縮減到100 部。她大致從古到今依時間順序閱讀,第一部是11 世紀日本紫式部的<<源氏物語>>,8 天裡讀了1000 多頁,讀得最吃力的兩部小說,是托爾斯泰的<<安娜卡列蓮娜>>和梅維爾的<<白鯨記>>,分別用了一個月。<<看小說的13 種方法>>(13 Ways of Looking at the Novel)這部書,便是她這次閱讀和思考小說的總結。

全書包括序言,也是13 章,前面的12 章,論及小說的性質、源起、心理學、道德、藝術、與歷史關係、小說的循環等等,最後一章,才是對100 部小說的評價,篇幅有長有短,但總共佔了半部書的頁數。

她挑選的小說,上朔<<源氏物語>>,下至當代Z. Smith 的<<白牙>>,其中有公認的名著<<唐吉訶德>>、<<簡愛>>、<<細雪>>、<<生活中不能承受的輕>>,也有她個人獨鍾的生僻作品,例如<<可愛的綠眼睛>>,而她挑選的P. G. Wodehouse 作品,顯然亦非其代表作;不過她聲明在先,不打算挑選最偉大和最好的100 部小說(實際上是101部)。

史邁利長期教小說創作,所以有不少獨特經驗和見解。由於接受了替美國小說家辛克萊路易士的傳記寫書評,她就從這位1930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名著<<大街>>談起,重讀仍印象深刻,路易士不只掌握到美國中西部生活的特殊感覺,對小說的女主角亦深表同情,即使踰越了當時女性的規範,他仍讓她擺脫了道德的陷阱,史邁利認為不是每個男小說家都做得到。

然後史邁利大讚<<魯賓遜漂流記>>的作者、英國小說家狄福,她喜歡他的一切,從他的多產,以至他對人物生活的直截描述,也喜歡他習慣的訓誡口吻和對人物的寬容。

狄福的反面,便是亨利詹姆士,史邁利不喜他的挑剔和過分主導的性格,他自稱是大師,也不喜歡他認為若干富人便組成了整個世界,直到讀了他那些聰明的小說序言,才對他改觀。

史邁利的另一個起初不喜歡的作家,是大多數人讚賞的俄國小說大師托爾斯泰,她抗拒<<安娜卡列蓮娜>>的劇力,尤其整部書強調其中一個人物李雲對靈性探索的重要性。到最後,她被托爾斯泰征服,並不是由於作者的思想,而是由於他講故事的技巧和對人物心理的分析。

美國小說家霍桑,是另一個擅長心理分析的小說家。史邁利一度從他的作品裡選取女兒的名字,她現在覺得當時未免淺薄。史邁利和<<浮華世界>>的作者、英國小說家薩克雷搏鬥了好久才休戰,她不在乎他的酸調兒,但讀過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後,知道他的一個法國人物在英國小說裡迷失,終於愛上了這個人物。

史邁利對喬伊斯的<<尤里西斯>>等現代主義作品,也不太熱衷,她認為小說最主要的是能吸引人讀下去,喜歡薄伽丘的<<十日譚>>和狄更斯的小說,甚至寫了部狄更斯傳記,這方面,她的看法比較傳统和保守。

談到什麼是小說,史邁利列出了每部小說不可缺少的5 元素:長度、書寫、散文、叙事和主角。其中最重要的是書寫,創作小說首先要有書寫的欲望,如果沒有書寫的欲望,縱使有曲折故事和生動人物,也無法實現,至於寫多長,用詩還是散文,尚在其次。這是小說簡單的一面,至於有沒有政治涵意,道德觀點,語言風格,都屬於小說的複雜層次。

小說家有各種各類,史邁利把他們分成「什麽都懂」和「什麽都不懂」,她認為小說家都有個不直接的「假面」,同時認為,人到中年各方面才智都較成熟時,才能寫出好作品,這和詩人傾向年青時期不同。她認為小說理論,最好是從創作如何感人的作品裡發展出來。

史邁利對小說創作充滿熱情,令人感動,行文方式親切自然,傾向意識流,想到哪裡便寫到哪裡,缺少剪裁,以致給人鬆散感覺,此書是部厚達600 頁的枕頭書。她本人形容對100 部小說的評述,就像女人衣櫥和首飾箱裡藏品,並沒有打算讓讀者件件看個透,而是挑選其中最亮麗的拿出來穿戴。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