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10/04/02

現代主義的殿後大師



愛爾蘭文學在世界獨樹一幟,大師小尊輩出,我們熟知的有王爾德、蕭伯納、葉芝、喬伊斯、貝克特(Samuel Beckett)、詩人希尼。以上6 人,王爾德早逝,倒有4 個得了諾貝爾文學獎;其中的貝克特,又被稱為現代主義的殿後大師,他的實驗性前衛作品,突破傳統戲劇常規,使他早在1969 年便得了諾文獎,這是他的啓蒙導師兼朋友喬伊斯無法得到的光采,當然,以喬伊斯今時今日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,又那在乎區區的諾文獎。
貝克特1989 年才離世,生前享譽足足20 年,這也是手頭拮据、客死他鄉的喬伊斯無法比擬。要讀遍喬伊斯的著作不難,因數量不多,儘管讀遍和理解是兩回事;但要全讀貝克特的作品,便沒有那麼好辦,詩、小說、評論不計,戲劇便有19 部,最難的是內容乾枯沉悶、陰鬱悲觀,沒有一般讀者渴望的戲劇性故事、高潮选起情節,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,有時重複又重複,包括語言文字;但喜愛他作品的讀者來說,認為他描繪的人類處境,跡近實況,荒誕可笑。
貝克特最為人樂道的作品,是兩幕劇<<等待果陀(Waiting for Godot)>>,布景只有公路上一株枯樹,主要人物僅有4 個,真正的主角,又是兩個居無定所的流浪漢。他們等待的果陀,究竟是誰?沒有人見過,說要來,始終沒有出現。兩個人都說不再等下去了,也始終沒有上路,繼續呆在原地,一動不動。
評論家對此處境,有各種各樣解釋,宗教的、政治的、心理的…作者本人也沒有說明,他回答提問說:如果知道的話,戲裡早就冩出來了。但公認此劇是20 世紀最重要的劇本,影響廣泛深遠。
貝克特生於1906 年4 月13 日,四年前剛好是他百周年冥誕,法國、英國、德國、阿根廷、日本都有盛大紀念活動,他的故鄉愛爾蘭,更是全方位慶祝,演出,展覽,研討會,甚至他的語錄,都請專人設計,在著名地標上展示,那時節,任何人到了都柏林,都擺脫不了他留下的痕跡。至於貝克特本人的性格,害羞而討厭名氣。 (3之1)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