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10/03/29

歧視心理真是難以跨越的鴻溝?



加拿大學生聯盟(CFS) 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,他們在14 所大學和學院舉行了聽証會,發覺校園內仍有不少種族歧視現象,例如,一個白人學生在班上介紹他的作業時,故意塗黑了臉,扮牙買加人口音,這便是種族歧視的潛意識浮現。但願這只是少數學生自以為無傷大雅的惡作劇,而不是學生普遍的情意結,因為,高等學府的學生都受過良好的中小學和家庭教育,不該跨越不了歧視心理的鴻溝。


讀到這條新聞時,我正在看美國史學家彼德基(P. Gay) 的<<現代主義>>一書,談到反現代的現代主義作家,其中有個是詩人艾略特(T. S. Eliot ,右圖)。稍涉獵現代文學的讀者都知道,艾略特的<<荒原>>和<<普鲁弗洛克的情歌>>,是實驗性很強烈的現代詩,但他在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場上思想,非常保守。他常被人引用的一句話:他「在文學上是古典主義者,政治上是保皇派,宗教上是盎格魯天主教徒。」這還不算,他像替他改詩的摯友詩人龐德(E. Pound)一樣,有極深的種族成見,反猶太反到出晒面,龐德抱怨紐約已被完全猶太化,艾略特也認為紐約已被外族「入侵」,勸告美國南部民眾盡量遠離。

他厭惡美國「文化熔爐」的理念,認為兩種文化共處一個社區,不是互相排斥,便是相互摻雜,根本無法融合一起,損害「同質」社群的建立,換言之,他反對外來移民。
艾略特生於美國密蘇里州,念念不忘昔日的傳统社會,本身成了移民,長期流亡英國,甚至入了英籍,就是看不慣美國正遭受自由主義的「蠶食」,相信英國帶給他舒適感覺;如果艾略特活到今天(他1965年去世) ,當會發覺,倫敦的南亞人成行成市,距離他「同質」社群的理想愈來愈遠,可能又有移民的打算。

彼德基說,艾略特的優點,說話一向自信,沒有轉灣抹角。時下的歧視心理卻若隱若現。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