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10/02/07

擅用的精明

2006年10月12日瑞典學院秘書長宣佈,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土耳其小說家帕慕克,世界各地傳媒對帕慕克的議論,即蜂擁而至。支持他得獎的,多是看譯本的外國讀者,反對他得獎的,多是土耳其國內的右派分子;他們認為帕慕克能夠獲獎,主要是政治原因,他曾批評自己的國家,第一次世界大戰時,殺了3萬庫爾德人和100萬亞美尼亞人,因此被右翼團體告到法庭,罪名是侮辱土耳其。他們辯稱,亞美尼亞人死於鄂圖曼帝國崩潰的內戰時期,而且死亡人數,也沒有帕慕克所說的這樣多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-18 年,當時的見証人,現在多已死亡,不死的也花果飄零,就像被加拿大政府徵收人頭稅的早期華人,幸存的寥寥無幾。帕慕克才50 多歲,不可能是歷史的同時見証人,他對阿美尼亞人被屠殺事件的了解,道聽途說居多,甚至從書本上得來。

他的挪威朋友舒爾金說:帕慕克的人緣確實不很好,做人不算中庸,別人要麼喜歡他,要麼討厭他。(見<<南方周末>>的訪問),招忌少不免。在此撇開政治成見不談,他的作品成就,在看得懂原文的讀者眼中,評價又如何?

網上一位叫Yeni Raki 的博客說:帕慕克在文學上以「擅用(appropriation)」馳名,他的<<白色城堡>>,擅用了二十年代一位土耳其大使寫的小說<<柏德羅的伊斯坦布之旅>>,此書1956 年才在圖書館重新發現,帕慕克擅用時,連句子也懶得動,只改了幾隻字;在<<我的名字是紅>>,他把Mehmet三世時代鄂圖曼皇宮裡的猶太人改頭換面,接受訪問時,忙加否認,表示書裡的人物故事,都由他一手所創。

大家不妨去讀一讀<<猶太百科全書>>裡Esther Kira和Mehmet三世的文章,由你們自己決定真實與虛構人物是否純屬巧合。<<黑書>>裡,他重複了從Ibn Haldun到Fariduddin Attar,Rumi到但丁的同樣故事,這些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,可以說沒一個完全屬於<<黑書>>。<<新人生>>簡直是災難,不值一提。

如果以上的指控得到証實,帕慕克的原創性便大有疑問。但梁啟超在談到歷史研究法說:「善鈔書者,可以成創作」,關於真品和膺品的價值,歷來爭論不少,只有拍賣行的鑑審專家,估價時才重視,帕慕克靠譯本令外國人傾倒,一點不簡單,苦只苦了不懂原文的我輩讀者,往往只能隔靴搔癢。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