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12/30

重拾人生話題




年近歲晚,重拾人生這個抽象話題。如果我們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天空,便發覺宇宙浩瀚,像太陽系這樣的恒星系,多到數不盡,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,也數不盡,人太渺小了,說人在宇宙中的「地位」,這樣的表達,未免太自大;一個人在世匆匆一百幾十年,比起以光年計算距離的宇宙,算得什麽。

佛教認為,人一出生便受苦,所謂生老病死,個人能做的,便是布施持戒忍辱,不致落入六道輪迴,以期從此岸安渡到彼岸,成聖成佛,即是為「來生」過「今生」。基督教為了洗脫原罪,免受上帝重臨時的審判懲罰,也是為「永生」過「今生」,這樣的人生態度,都把自成自足的「今生」,當作附麗,預先鋪排,甚至不值一顧的影子,未免太消極。

每個人一出生,只要想繼續生存,便備受考驗,這是不錯的。至於有沒有來生和審判,信其有則有,信其無則無(這裡提出的,只是較保守的不可知論觀點)。如果人不必死亡,也就毋須作形而上的思考,你要怎麼過活,便怎麼過活,無拘無束,自由自在,到時只有對生的厭煩,渴望解脫。有關人生的問題,都是人有「大限」才派生出來的。

至於面對的考驗,既有衣食住行的經濟問題,也有生老病死的存在問題,既有師友親疏的倫理問題,也有喜怒哀樂的心理問題。

人要生存,必求安,安不易得,沒有錢,便沒得吃沒得住,病了看不起醫生,老了沒有人照顧,死了花不起殮葬。所以經濟和存在問題得首先解決。

其次,人必有親,人不可能像孫悟空,從石頭爆出來。一個人不學技能,便盲目無知,也沒有賴之獨立思考和判斷的基礎,受教育明顯是人生的重要階段,所以,人必有師,無師自通,是指你有了基本知識和人生歷練後的事。
在家靠父母,出外靠「朋友」,朋友不純是功利方面的考量,主要是分享學識和歡樂,分擔痛苦和憂傷。孤單的人,在克服障礙和應對危機時,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大心力,因此事親孝,對師敬,待友誠,達到倫理的最起碼要求,這方面做足了,才可言其他。
疏,當然是指陌生人,陌生人最難弄,成友成敵,視乎跟他和不和,有時可以置你於死地。

人有欲望和理想,既有創造欲,又要有成就感,生存缺少了這些滋潤,心理上覺得不滿足。人生必先處理好上述事務,再及其餘。至於過得燦不燦爛,有沒有意義,是相當主觀的,有人認為做人要對社會有貢獻,也有人認為,做人至要是吃喝玩樂,因為生命是他的生命。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