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11/03

邵逸夫獎




每年10 月份,諾貝爾獎的宣佈,舉世矚目,邵逸夫獎的相同舉措,則波瀾不興,其主要宣傳,僅賴邵氏轄下的香港無線電視。原因不在挑選的得獎人和獎金的多寡。得獎科學家都有一定成就,知名度向來有限,這個獎的特色之一,是華裔得獎者偏高,截至今年的全部31 個得獎人中,已有5 個是華裔:陳省身(04)和吳文俊(06)是數學家、簡悅威(04)是醫生,王曉東(06)是生化學家,徐遐生(09)是天文學家,其中兩位做過評審委員會主席。諾獎獎金是140 萬美元,邵獎獎金也高達100 萬美元,何況學術榮譽重於金錢利益。

兩獎的主要區別,是諾獎第一屆始於1901 年,已有109 年歷史,邵獎成立於2002 年,04 年才開頒首屆,至今只辦了6 年。至於諾貝爾本人是科學家,他發明的炸藥,有助於拓路開礦,卻也傷害了不少人,設獎是補償心理,叫人感動;邵逸夫只是懂得做生意的商人,少不免遭人懷疑沽名釣譽,但並不是每個有錢人都肯回饋社會。我不相信六叔對學術情有獨鍾,官方的說法,是他主動邀請專家埋班,更有可能是他身邊的軍師倡議,他只負責掏腰包,不過,也定在每年10 月公佈得獎名單,又難免有附驥尾之嫌。

根據遺囑,諾貝爾獎最初僅設和平、物理、化學、生理或醫藥和文學5 個獎,1969 年起增設經濟學獎,至今也有40 屆了;儘管諾氏後人不滿瑞典銀行家攀附諾貝爾名望,經濟學在社會科學裡最接近科學,關乎人生,理應設獎。

邵逸夫獎只設天文學、生命科學和醫學、數學3個獎,可以說是補諾獎之不足。宏觀的天文現象,有時和微觀的物理現象重叠,不另起爐灶仍說得通。諾獎其實也嘉許過給天文學上成就,例如1993 年的物理獎,便頒給脈沖星的兩位發現者。天文學的重大議題,實証困難,倡黑洞學說的霍金一直未能獲獎,便只有望遠鏡中的推斷和分析。徐遐生說,有個物理系學生,聽了他的演講後,覺得天文學更有趣,申請轉系,把天文學的神奇誇大了。

加拿大有個國際有名的菲爾兹數學獎,丘成桐便得過此獎,但菲爾兹獎每4 年才頒發一次,數學家難免等到頸都長。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