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10/14

核醣體在人體細胞內功能


人體需要營養才能維生,三大營養素,是脂肪、糖類(碳水化合物)和疍白質。我們吃進肚裡的東西,從分解食物,到合成身體所須的蛋白質,不是一蹴即得,而是經過一番周折。

根據中心法則的變化路徑,是DNA-RNA-蛋白質,但當中RNA 變化階段的機制,比較複雜:mRNA(m是「信使」意思)接受DNA 指令後,離開胞核,與胞質內核醣體(Ribosome)結合,經過核醣體一絲不苟的翻譯,兩端分別與tRNA(t是「傳送」意思)與氨基酸(Amino)接合,氨基酸形成肽鍊,再折叠成疍白質。可見,核醣體在人體細胞內重要功能。

假定設法破壞致病菌的核醣體,細菌就不能生產蛋白質,在製造新抗生素方面,會有更大功效。
細胞核中染色體的DNA,其分子結構是一條雙螺旋,已是現代人的常識。但如何確認是條雙螺旋,是根據觀察X射線穿過分子結晶所拍的照片,分析結果後才能製成模型。核醣體在人體細胞內功能既然如此重要,想知道其分子結構,當然也可利用同樣方法;但核醣體的分子結構,比DNA 要複雜得多,裡面既有RNA,也有蛋白質,又有大小之別。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得主,就是為了表揚他們研究核醣體分子結構的成就。


現在講一下他們的師承,這也有淵源可溯。以色列的那位女科學家Ada Yonath 和美國那位長了白鬍子的生物化學家Thomas Steitz,她70 歲,比他大一歲,都曾受業於哈佛生物化學家 W. Lipscome,所以是同門師姐弟;而Lipscome 又是大名鼎鼎化學家鮑林(L. Pauling,叫人多補充維生素C)的學生,師公師父都得過諾貝爾獎。


那位美籍印度裔科學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,以前在英國受教育,他工作的劍橋MRC 分子生物學實驗所( 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),正是發現DNA 分子結構的華生和克拉克工作的同一埸所。你看,得諾貝爾獎也是一條裙帶,當然沒有真材實料,裙帶是綁不牢的。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