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10/04

製藝的痛苦




希臘索福克勒斯的<<菲羅克狄特斯>>,是個詐騙神弓的故事,據此改編成劇本的當代作家,有法國的紀德,美國已故著名批評家埃門威爾遜,在他的「The Wound and the Bow」(傷與弓)裡,則以此說明作家的另一種現象。他認為童年受過創傷的作家,在文學創作上往往得到補償,正如菲羅克狄特斯的腳雖受了傷,傷口又臭又痛,卻從神弓和攻陷特洛伊城的功蹟上獲得補償,証明社會仍然需要他,把他從荒島請出山。

這是威爾遜對希臘古典作品的解讀,藝術天才與精神病不可分,他舉了7 個作家:狄更斯、吉卜齡、華頓夫人、海明威、喬伊斯、索福克勒斯和卡薩諾瓦做例子,最後一位卡薩諾瓦,一般人以為他只是個逐裙勝手,他在當時,其實是個很有名的作家。威爾遜的理論,顯然受了佛洛伊德的影響,屬於心理分析文論的一脈。

其實,與威爾遜同一代的有才華作家,不少過了一段創作的輝煌時期後,卻突然停止不前,更多是喝酒喝到不能自拔,蠟燭兩頭燒,威爾遜的好友費兹哲羅便是個樣板。費兹哲羅23 歲成名,40 歲便退出文壇,44 歲去世。他對自己處境的描述,是「沒有選擇,沒有出路,沒有希望。」

據<<紐約客>>作者鍾阿柯賽拉 (Joan Acocella) 的觀察,創作的原動力,與童年所受創傷,不一定有必然的關聯,更重要的,是作家本人具備的堅強意志、闖關勇氣和持久毅力,為什麼有的作家寫作停頓後,活力便恢復不過來,以至湮沒無聞;有的卻能重起爐灶,再出江湖。

一個作家能否克復生活中的種種障礙:謀生工作佔去了大部分時間,有家人急須奉養扶持,本身染上吸毒或酗酒等不良嗜好……他們能否cross over,渡過危機,才是成功的最大關鍵。

阿柯賽拉最近把她歷年在<<紐約客>>上發表的文章,蒐集成書<<28>>,她的藝術家中,有不少是舞蹈家(她是<<紐約客>>的定期舞評家),兩個聖人,是抹大拉的馬利亞(<<新約>>裡一個謎樣的女人)和聖女貞德。在文人中,論及的,有意大利的I. Svevo 和P. Levi,法國的S. de Beauvoir 和M.Yourcenar,美國的H. L. Mencken,D. Parker,S. Sontag 和P. Roth,奧地利的S. Zweig 等,這些都是擲地鏗鏘的姓氏。在百花爭姸中,仍可歸結到一個主題:「製藝的痛苦」。(2之2)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