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8/30

老當益壯


影評家大衛湯遜一度著文,讚揚76 歲的奇連伊士活說,在「Billion Dollar Baby」(擊情)之前,他對伊士活的導技還有所保留,現在,對他的製片眼光和執着個性,深為欽佩。<<戰火旗蹟>>和<<硫磺島來信>>不僅是好電影,而且是伊士活從影以來的登峰之作。

湯遜同時提到一群優秀導演的晚年成敗,尊福、侯活鶴斯、比利淮德、岳圖柏林明加、希治閣、差利卓別靈,都有高齡產品,其中有些的成績,和他們黄金時代的作品不能相比。最令人遺憾的是差利,他的<<香港女伯爵>>令人大失所望,縱有馬龍白蘭度和蘇菲亞羅蘭兩大明星助陣,也難挽回此片的失敗。差利一直耽迷在他的自我世界,趣味與時脫節,無復昔日光華。白蘭度慕差利大名答應演出,也不免有怨言。

畫家和作曲家可以獨自關在斗室,埋首創作,莫扎特逝世時才35 歲,舒伯特死得更早,31,貝多芬56,巴赫也不過65。他們即使停筆,早已在音樂史上奠定地位。歌劇作家維爾第年過70,仍能寫出<<奧塞羅>>和<<科斯塔夫>>,可以說是上天額外的厚待,少數例外。

電影導演不同,除了體力上要應付得來,考慮的事務繁雜,必須面對同組的其他工作人員,而每個人的性格分歧,電影又是追求表現鋒芒的藝術,不爭取,便只有自動被埋沒,大家每天都在接受考驗,壓力與日俱增,這一切都可能影響導演創作頭腦的敏銳,確保自己的願景。

法國新潮派的高達、雷奈、盧馬、查布洛和呂維蒂,現在都已年過70,而葡萄牙的奧利維耶拉,過了90,仍在拍戲,他今年的新作,是<<金髮女郎的怪行>>(已參加多倫多電影節),我們都只能熱切期望,一切順利,能否維持往日水準,卻毫無保証,對大師作品,虔敬多於需索。

湯遜於是選出10 部他認為圓熟的高齡作品(括號內是他們完成時的年紀):1)雷諾亞(75)的<<尚雷諾亞的小劇場>>,2)辛納曼(70)的<<茱莉亞>>,3)施素德美(75)的<<十誡>>,4) C. Crichton(78)的「A Fish Called Wanda」(笨賊一籮筐),5)羅拔阿特曼(70)的<<高斯福大宅謀殺案>>,6)英瑪伯曼(85)的「Saraband」(夕陽舞曲),7)黑澤明(75)的<<亂>>,8)第昔加(70)的「The Garden of the Finzi-Continis」(故園風雨後),9)布烈遜(76)的<<金錢>>,10)德呂耶(75)的「Gertrud」。最後以布紐爾(72、74、77)的3 部晚年作品<<中階級的審慎魅力>>、<<自由的魅影>>和<<矇矓的欲望>>,作為老當益壯的典範。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