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8/11

三焦的確定


三焦是中醫學名詞,讀中醫典籍離不了若干專有名詞,如經絡,腧穴,心包,命門,三焦等,不先弄清楚,無法理解文本涵義。

人體內有五臟六腑,三焦屬於六腑之一,五臟是心肝脾肺腎,六腑除了三焦,其餘五腑是膽胃大小腸和膀胱。醫書上說,五臟是實體器官,六腑是中空器官,中空器官最典型的例子是大小腸,至於脾腎膽胃的實體與中空分別,並不那麼明顯。

不少中醫師說,中醫學和西醫學在解剖結構上,並非完全對等,腎在中醫理論中,既有實,又有虛,比西醫表達的腎功能大。

三焦一般的解釋,有上中下之分,上焦指膈以上胸部,屬胸腔範圍,包括心肺。中焦指橫膈以下、臍以上腹部,屬腹腔範圍,包括脾胃肝膽。下焦指臍以下部位,包括腎大小腸膀胱,女子胞(子宮)和精室,也屬腹腔範圍。既然五臟五腑10個器官都有名有形,為什麼還要另立「三焦」統括其他器官,古醫家並未說明架床叠屋的道理。

三焦的正磪部位難免引起爭議,主要原因是兩部古代經典莫衷一是,<<內經>>說三焦與心包(心膜)互為表裡,乃水液運行之路,未磪指三焦具體形質;<<難經>>則首倡三焦有名而無形,以致後世醫家對之諸多猜測,在歷代醫籍範圍內兜圈子。

到了近代,仍有不少醫師為了尊古,只提出個別見解,不敢也不便違逆。最有趣的,是拿出中西醫異同做幌子,另圖以「臟象」學說來代替「臟腑」學說,堅持中西醫解剖結構不盡相同,臟腑與臟器不一定對等,為中醫理論的含混圓說。

當然也有人反對,認為過份熱衷「臟象」學說,雖然用「不可通約的」道理,一時解決了矛盾,卻產生久遠的負面影響,否定了中醫解剖學的屬性,對整理和振興中醫毫無幫助,只有回到中醫發展的歷史背景,研究其形成的原因,才是正道。

澳門科技大學的高也陶教授,提出對三焦的看法,認為傳統的中焦,應指胸腔加胃,下焦應指膈以下的腹腔,包括生殖系統,上焦才是問題關鍵,上焦應指臚腔,包括脊椎部份。<<內經>>所謂的「咽以上」、「上至舌」,顯然已進入了臚腔範圍。這樣才能解釋「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。」霧氣升上頭頂,是水穀精氣滋養全身的瀰漫狀態,中焦的漚,是指水穀腐熟的泡沫浮游狀態,相當於消化系統。下焦的瀆,相當於排洩和泌尿系統。又把人體解剖結構圖橫置來說明他的觀點,閣下認為呢?(4 之4)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