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8/10

醫者意也

中醫脈診之難於掌握,已是老生常談,至今尚未有完滿解決方法,若拿來否定中醫的診証功效,又似乎武斷,不太公平。但這類只能意會,不能言傳的感會,無論在溝通和繼承上,推廣中醫文化方面,都有所窒礙。使人想起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,同樣有這種神秘主義的傾向。嚴羽的<<滄浪詩話>>所云「羚羊挂角,無跡可求。…言有盡而意無窮。」全憑妙悟;但藝術鑑賞意會不到,死不了人,頂多被人譏為缺少藝術細胞,傖夫一名,照樣可以活下去。

事實上,用今天的脈診經驗去引証古法,勢將發現古今脈診方法不同,大異其趣。並不是今人不思遵守古脈法,故意反古叛古,而是像喪失了古樂譜,譜不出原曲。比對一下王叔和<<脈經>>的24 脈象,和今天一般解釋脈象的著作,便知道要尊古循古,根夲辦不到。

普通的中醫基本教材,把原有的24 種脈象擴大至28 種,缺了「濇、軟」2 種,卻增加了「濡、牢、澀、疾、短、長」6 種。為了讓學習者便於理解,再將之分成「浮、沉、遲、數、虛、實」6 組,以第1 組「浮脈類」的「浮、洪、濡、散、芤、革」脈象來說,實際臨床診証中,最常切到的只有「浮」脈,其他5 種可以說僅存名目,混淆視聽。

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中醫組的主席張大釗教授,曾帶領他的得意弟子,就中醫文化編了夲書,其中的切診一節,介紹的常見脈象,也只有11 種,其他17 種也就難以辨認和解說。

要教導學生,不能不用語言文字表達,否則只有實習時逐一示範。仍以「浮」脈為例,王叔和<<脈經>>的解說是「舉之有餘,按之不足。」到了中醫學教材裡,「輕取即得,舉之有餘,重按稍減而不空。即脈位表淺。主表証。邪襲肌腠,衛陽抗邪,脉氣鼓動於外使然。浮而有力為表實証,浮而無力為表虛証。」虛實只是對應病症的模擬,依然引伸得很玄。

到了張教授的學生陳笑燕中醫師手上,「浮脈主表証,輕按即得,重按反而減弱,多見於感冒初起,或急性發熱性疾病。」臨床意義似較為具體,起碼知道是感冒先兆。總之,原理表述得不清楚,加上今古時空隔閡,即使中醫藥具備療效,要推廣中醫文化,令人信服,除非現有的脈象儀讀數精磪可靠,唔係估估下。就以六腑中的「三焦」概念,就該設法說出個所以然來。中醫現代化,不止是藥性的化學分析,藥量的單位換算,路漫長呢!(4 之3)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