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8/09

口莫能宣

談到脈診,不能不提戰國時扁鵲(秦越人),據說他的醫術,得自一個叫長桑君房客的秘方,服藥一個月後,竟能隔牆視物,真有點神化。又說趙簡子病重,大家都替他擔心,獨有扁鵲切脈後知為喜脈,不治而癒,果然 。(見<<史記扁鵲倉公列傳>>

扁鵲的<<難經>>(八十一難),是補充偽托<<內經>>的不足,<<難經>>之前,切脈都是摸遍全身「三部九候」的,<<難經>>一出現,才提出「獨取寸口」的原則。真正令脈診系統化和規範化的,當推魏晋時太醫令王叔和(熙)。王叔和的<<脈經>>,總結前人經驗,定出位置配屬,三部指的是寸、關、尺,三部與臟腑各有專屬:左寸主病在心與小腸,左關主病在肝與膽,左尺主病在腎與膀胱;右寸主病在肺與大腸,右關主病在脾與胃,右尺主病亦在腎與膀胱。

同時,每部又歸納出「浮、沉、虛、實等24脈象」。但部位與腑臟之間的關係,有配錯而須後人修正的,例如,大小腸的病變,反映在尺部,而非寸部。但王叔和的<<脈經>>對後世影響深遠,有多種文字譯本,留存海外。

問題就出在泥古派,情況就像信徒之視教典,思路一成不變。宗教有所謂原教旨主義/基要派,醫道也有原醫旨主義/泥古派,而毀了脈診的實際效能。

<<紅樓夢>>第10回「張太醫論病細窮源」裡,張大夫替秦可卿把脈;第83回裡,王大夫替林黛玉把脈,作者曹雪芹都参考了王叔和的脈診配屬原則,加上陰陽和五行相生相尅學說,說得頭頭是道。並假借其中一個人物,貼身服侍的婆子,稱讚張大夫說得「真切」「如神」。一位紅學家對這一段的點評,也是「符合醫理,述症準磪,辨証恰切,體現了張太醫精湛的醫術,曹雪芹亦有較高的中醫學修養。」

儘管小說家言,可以有適度誇張,曹氏的博學多識,亦不待辯。對脈診的得失,似未深究,他雖非毁脈診的始作俑者,卻未能免俗,有推波助瀾之嫌。以致被人重貶如何來源於生活,更近乎「無源之水,無本之木」,甚至惡詆「滿紙荒唐言」。

我們或可從另一角度,看脈診令人懷疑的一面。中醫學生究竟如何向前輩老師學會把脈?連富經驗的古代中醫師都說:「脈候幽微,苦其難測,意之可測,口莫能宣。」「難以明狀,非古人秘而不言,欲名狀之而不可得,故引而不發。」

一種解釋,是右腦主形,左腦主言,脈象現而言不足,故「口莫能宣」。中醫學生試區別一下24 脈象看看,真是天曉得。(4 之2)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