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4/15

人生基本知識的隨想



既然我們的父母,把我們送到世上來旅行,就得盡量認知世間事物,而為了生存,也不得不這樣做。認知事物,亦即「格物」,吸收知識,可以有不同進路。


我們上學念書,學校編排的課程,除了有中英數生理化等分科,一般是由淺入深,循序漸進,懂了算術,才學代數。出到社會工作,要學的,多是實用知識,例如,你是吃汔車司機這行飯的,理解汔車的構造和原理,對駕車和車的普通保養,有一定幫助。如果你是酒店公關,不學點應對和處世之道,似乎又欠缺了些基本功。

世間事物千千萬萬,「生也有涯」,不可能盡知,所以,要有優先次序。這裡的次序,並不是指程度深淺的編排,也不是用實用觀點的利弊來對待學識,我們用的是另一種進路,從「人」本身最切實的基本需要著眼。


人要生存,先要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,這是肉體方面的需要。精神方面,要受教育,要有娛樂,要有滿足感,要有成就,對社會要有貢獻。

我們既是人,不能不先理解自我,所以,首重 「人學 」。

1) 人有肉體和精神兩方面,先別糾纏於否定笛卡爾的肉體、精神二分,只為方便說明,不妨暫且二分。就像把電影分成藝術片和商業片,電影其實只有一種:每秒 24 格的底片。

2) 要理解肉體和精神,得研究「生物學」和「心理學」。古人認為,人的精神與「心」有關,現在知道,心臟只負責輸送血液,供大腦所須氧氣,大腦,才與人的思想、感覺密切相關,研究「心理學」,不如說研究「腦理學」。進入 21 世紀,腦科學在高效能工具幫助下,突飛猛進。

但人腦是這樣一個複雜微妙的器官組織,尚有許多我們不明白的機理和不解之謎。「腦理學」,是除了「粒子物理學」、「宇宙起源」、「生物起源」等之外,最有挑戰性的前沿科學。

3) 身體有病要治療,得理解「醫學」,醫學涉及生理、病理、藥理等多方面,太專門,不要隨便亂吃成藥,輕信另類療法。其分枝的精神病學,如果對大腦的機理未完全明白前,精神病學便不算「硬」科學,佛洛伊德的理論被認為是「軟」科學,一度受人詬病,他的研究方法也有問題,但他引起學界對「意識」的重視,開風氣之先,影響廣泛,所以佛洛伊德仍是一代宗師。

4) 身體生病前,須注意保「健」,所謂預防勝於治療,發病後,就不得不求醫診治。這方面,要多注意「營養學」,身體的鍛練和運動。德、智、體、群四育,「體育」是很重要一環,沒有健強身體,學識再豐富也是浪費。中國最可惜的,是不少有才能的人早夭( 例如地質學家丁文江 )。醫療限於「維生」,營養講究「養生」,前者消極,後者積極;若不在乎俗世的壽元,可以去冒險尋刺激,吸煙酗酒,賽車狩獵,爬山潛水;最消極的是自殺,白費了父母的飬育之恩,古人云「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」。

人的行為,包括身體活動,聚居與交往,欲望,思想,創造和文化傳續。

1) 活動:身體能夠在空間自由自在移動,不離動物本性,缺少空間,令人窒息。動物為了爭地盤( territorial imperative ),往往鬥得兩敗俱傷,人也最怕囚在牢獄,相當於被困在動物園裡的野獸。

2) 聚居:「社會學」即「群學」,四育的另一環,目標在求人與人間的「安」與「和」,生活安定,和睦相處,營造一個和平發展的生存環境,很重要,所以,個人與群體如何相處,是一門大學問。

3) 欲望:人需要滿足性欲與成就感,性行為的實踐,不一定要研究「性學」,但理解了性,可以增進性歡愉;狹隘的人生觀,成就感只是求得個人名利雙收。更大的抱負,是對世界有貢獻,回饋社會,這才配稱得上「成功」人士。

4) 思想:「哲學」是一切知識的總綱,目標在用「智」慧去探索真理,中學便該開始學。

5) 創造:人懂得創造工具和藝術,以及各種「制度」,包括宗教、倫理、經濟、政治、法律和教育等等。制度的原本目標,是替各種價值護航,務求世界有良好發展;但制度畢竟由人所創造,完善的制度,只是理想。

a) 工具,講技巧,側重實用價值。如果工具中有藝術,便是工藝,屬於邊際效益。

b) 藝術,探究美,貴在原創、新鮮,藝術可以強調媒介的物性,如雕塑、建築,也可以不強調媒介的物性,如音樂、文學。理解了美學,就不致對藝術妄下定義。創造,是對一切可能願景的探索,要有充份的自由,任何拘限,都可令藝術窒息至死。

c)宗教:要理解宗教信仰,得研究「神學」。宗教在人生中所佔位置,視乎個人的認識水平和意志力。有的人,意志不夠堅强,宗教信仰可以紓緩他們生活中遇到的種種挫折,相當於醫生開的安慰丸(placebo),但有的人生問題,無法依賴抽象的信仰,須要科技去解決,僅僅祈禱治不好病,縱使有奇蹟,也不是每個人有幸受惠。有人說「信」與「知」是兩回事,不搭界,但「知」是「信」的前提,如果去爬山,事先不「知」道爬山繩牢不牢固,「信」以為堅實,可能跌死。法哲巴斯葛( B. Pascal )教人走「精」面,寧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無,賭一鋪,到頭來並沒有損失;他對自己都不誠實,遑論其他。

d) 倫理,亦即「德學」,修己在「德」,待人行「善」,當代西方倫理學者麥金泰(A. MacIntyre, 下圖),到了上世紀80 年代,才去重拾亞里士多德的思想餘緒。「德」在中國儒家經典裡,早已成行成市。德善相輔相承,乃臻「聖」境。

e) 經濟,就是如何致富。許多人缺少個人理財技巧,致影響他整個人生目標,所以財富與健康一樣重要,多少家庭因經濟問題而崩解,多少祖先積聚了巨大財富,子孫不好好珍惜,不是敗家,便是為了孔方而兄弟鬩牆,翁媳對簿公庭;但財富只是人生基業一部份,切忌貪婪,尤其不屬於自己應得的不義之財。

人的生存基本需要,其實很有限,試去吃 buffet 就知道,往往眼濶肚窄,要放腰帶。

f) 政治,亦即「權學」,這是法國思想家傳柯( M. Foucault)一生孜孜不倦探究的課題,但爭權是手段,不是目標,目標是能治,不少政客為權力而權力,最後亦被權力所禍陷至死。

g) 法律,在衡公義,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任何人都沒有特權。法律不光是條文,有法必依,更要切實執行,違法必究,司法而不貫徹,徒有虛文。當然,法官對弱勢社群,盡可能網開一面。

h) 教育,灌輸知識,陶冶性情,培養獨立思考品格。教育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,一個國家是否富强,不在擁有多少核彈頭,而在國民的素養和精神面貌。

i) 歷史,是人的行為紀錄,目標在求「實」,法國年鑑史派強調史料的細節,「實」不易求,愈遠愈模糊,結果,歷史變成「說部」和「故事」,於是有所謂「虛擬」史學,應運而生,那是一種假想 ( What If) 邏輯,只要言之成理,仍值得參考。

物理化學等自然「科學」,主要是格物,這方面在求「真」,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的分別,科學可以客觀驗証,是非分明,爭論較少。科學的根基並非永不動搖,但動搖時,便是新「範式」(paradigm)的突破出現,代替舊「範式」。
最常被引用的例子,是愛恩斯坦的相對論一出,牛頓便失勢,但這只是指宇宙般的大尺度範圍內,或小至粒子的量子域,眼見的世界,牛頓的物體運動三律依然成立。


人很在乎本身創造的文化,但比起無垠的宇宙,人文價值有限得很。「人文學」的適用範圍,有一定的時空界域,有的人動不動就拿普遍原則做保護傘,只是他自己眛於時世的狹隘表現。

還有一點要切記,人類只是眾多動物中一種,別太過以自我為中心。千萬別吃填鴨和鵝肝,用鋼管直插鴨鵝長喉,強灌食物,令其急速肥大,多麽殘忍。澳洲出身的倫理學家彼德辛格(P. Singer),早就為動物請過命,除了養寵物的人家和放生的佛家,聽得進的肉食漢子,又有多少。



(補記)此文篇幅較長,是我對世界與人生的認知總結,如果有問題,只能說,限於我目前的認知水平,到此為止。世界和人生都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得多,我唯一能做的,便是經常反省。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