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4/07

無一字無根據


保羅約翰遜認為,英國文學的四大天才作家,是喬叟,莎翁,狄更斯和吉卜齡,此中唯一現代作家,是得過1907年諾貝爾獎的吉卜齡;他們的想像力如有神助(原文是demon),
珍奧斯丁雖是偉大作家,並非天才作家,她沒有demon,全靠勞績。她一生創作的 6 部長篇小說,無一場面無一句對話,不是直接經驗,有憑有據,耳聞目睹得來,因此有些事件和細節不免重複,或稍作變更再反芻敍說出來,她是徹頭徹尾的寫實作家。

約翰遜又把奧斯丁與那時代的其他女作家比較,她們都有個共同特點,就是相貌平庸,否則一定嫁出去,成家生小孩,做不了作家,言下之意,女作家都是老姑婆。喬治艾略特如是,喬治桑如是,有些是家境比較好,可以待宇家中,奧斯丁訂過婚,隨即後悔,取消婚約,四十一歲患腎上腺皮質功能衰退症(Addition’s disease)去世時(此病現已能治),仍是老處女。
她和姐姐卡珊達拉的關係密切,無事不談,長期同房共住,他們一家搬到 Bath 後,她連寬落的睡房也沒有。奧斯丁從事寫作,偷偷摸摸,有時就縮在走廊寫,聽見人聲馬上遮掩,那時代,一般家庭都不主張女人做作家,書出版也用男性筆名,喬治艾略特的真姓名是 Mary Ann Evans。
奧斯丁的牧師父親,已經比較開通了,且是個書香家庭,有不少藏書,寫成的作品,還可在爐邊朗誦,但奧斯丁逝世後,姐姐卡珊達拉對她所寫的信件仍大加删改,甚至燒掉,以致我們現在對奥斯丁的個性生平所知有限,其實她有點「狂野」和「邪門」。

奧斯丁的小說,寫的都是婚姻問題,家庭瑣事,她的教養不及喬治艾略特,後者懂多國語文,離家到倫敦獨自謀生,當過編輯,寫的小說,涉及哲學、宗教與政治等較嚴肅的問題,儘管她主動向哲學家史賓沙求愛不遂,後來還是和一個已婚男人同居和成婚,雙方又都是作家,丈夫對她的事業幫助不少。
艾略特成名後,經濟獨立,比奥斯丁多活了 20 年,奧斯丁去世時,只有很少名聲,但今天,她的讀者比喬治艾略特還要多,6 部小說全被搬上銀幕,版本不止一個,連她的生平電影(「Being Jane」)也認為有賣點,相信她在天堂只有苦笑。(2之2)

偶像破壞者




新聞工作出身的英國史家保羅約翰遜 (P. Johnson) ,在他的新書「Creators」 (創作者)序言中說,1988年,他的<<知識分子>>(Intellectuals)出版後,頗受歡迎,隨之譯成好幾種語文(國內中譯本删去了馬克思一章,大概認為共產主義奠基人的事迹,也不堪入目)。
該書舉了十多個知識分子做例子,指出他們視達至理想比為人本身更重要,並對他們這種言行矛盾分歧提出了批判。因此,有部分論者認為,約翰遜只側重知識分子的陰暗面,未免不厚道。建議他,為什麼不對一些菁英的創造和英雄面加以著墨。他的這部新書相當於回應,他說假以有生之年,再寫一部領導群倫的「Heroes」(英雄),他的人物三部曲便大功告成。
事實上,書商早已作出預告,<<英雄>>的精裝本在 07 年面世。他的著作,可拿來與另一位史家,美國的 Daniel J. Boorstin 的三部曲做一比較。

現在讓我們來看看,他挑選了哪些<<創作者>>?此書也舉了十多例:作家喬叟、莎士比亞,奧斯汀,雨果,馬克吐温,T. S. 艾略特。音樂家巴赫,德國畫家 Durer,英國風景畫家端納,日本浮世繪畫家北齋,畢加索,建築師 A.W.N.Pugin 和 Viollet-le-Duer,首飾大師鐵凡尼,時裝設計師 Balenciaga 和 Dior,最後一位,是動畫大師和路廸士尼,作者故意將之與畢加索並列同一章。
再看看每章人物的標籤:雨果被冠以沒有腦的天才;艾略特則是最後一個穿鞋罩的詩人,你就知道,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。他的文風亦如是,這些創作者的行徑,跟他舊作中描述的知識分子一樣,都逃不過他道德窺鏡的透視。
例如,他談到<<悲惨世界>>的作者雨果,先是大讚他的創作豐饒多產,文學的四種體裁:詩、戲劇、小說和散文,無一不能,又多又好;年僅 13 歲即懂得寫悲劇和故事,16 歲便得獎,20 歲出版首部詩集,翌年出版首部小說。此後,雨果就像寫作機器,每天寫寫寫,從不言休,有時只是寫給太太和情婦的一封情信。
到他 83 歲逝世,一生寫了3000 首詩,9 部小說… ,總共寫了1000 萬字,從他的遺稿,都可以編出300 萬字出版。到今天,雨果去世了100 多年,仍弄不出一部全數作品的學術性總目。
跟他同時代的人,談起雨果,不是提到他的一個兄弟和一個女兒的精神有問題,前者死於囚室,後者的瘋癲行為,更被後人搬上銀幕,拍成電影<<情淚種情花>>。加諸雨果身上的評語,包括「幼稚」,「愚蠢」,「白癡」,「老糊塗」,「貪婪」,「虛偽」,「自大」…。保羅約翰遜縱使微笑時候,仍是個殺傷力大的iconoclast。(2之1)

欲言還止




美國已故猶太裔小說家瑪拉默 (B. Malamud) ,上世紀50年代已成名,和另外兩位著名猶太裔小說家貝婁和羅斯,稱得上平起平坐。但他早死,1986 年便謝世,20 多年來,有人想寫他的傳記,都被他的家人拒絕。他的女兒珍娜還寫了本書,叫「Private Matters 」 (私人事務),嘲諷和抨擊那些八卦文人,好揭人瘡疤,用另一位小說家歐玆的說法,這類傳記,應該叫 pathographies (病態紀錄)。
瑪拉默的家人為了維護私隱,這樣的態度並不稀奇,小說家亨利詹姆士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完整,親手焚燒了與朋友間的來往信件;喬伊斯的孫子史提芬,毁掉祖父的文件,聲稱他絕對有權這樣做,珍娜自然贊同這個講法,也不準備公開她父親早年的日記。唯有納博柯夫的兒子,考量了多年,最後才決定,無論反應好壞,出版他父親要消滅的遺作。

不過,奇就奇在,過了20 年後,珍娜卻出版了一夲叫「My Father Is a Book」(我父親是一夲書)的回憶錄,不僅揭露了他們的家史,祖父是個不善經營的雜貨店商人,袓母和伯父精神都有毛病,她父親經歷了不愉快的童年,唯有埋首閱讀寫作,他母親在瘋人院的窗內向他揮手的情景,精神上才得以消解。
珍娜更進一步爆料,父親在維蒙州賓寧頓大學教書時候,愛上了一個女學生,實行婚外情。瑪拉默蔑視女性,有種名士風流的想法,認為大學裡別的同事,都在搞師生戀 ,他理應看齊合流,年晚煎堆人人有。正如我們的演藝界大腕明星,他自己喜偷腥,卻說已婚男人搞婚外情是常態。瑪拉默的劣行,令當時的女同事柏莉亞 (C. Paglia) 大為光火,此姝是耶魯名教授 H. Bloom 的得意弟子,以潑辣見稱。

珍娜對自己出爾反爾的解釋,是終於想通了,父親可以把寫作視為使命,她對自己以往的缺少勇氣,不無內疚,隔了那麼久才下筆,是想要一點距離感。但正如評論家指出,她仍有所保留,對家事吞吞吐吐,欲言還止。
其實,每個公眾人物都是浮士德,早和魔鬼簽下合同,人非完人,有哪個沒瘡疤,公正的史家不致以瑕疵來替他們定位,又何必遮遮掩掩「攬」神秘。以啓蒙的盧梭為例,他遺棄自己的骨肉,私德要不得,何礙他在政治哲學的地位。也只有寫 <<知識分子>> 的 P. Johnson 咁勞氣和唔抵得。

貓的搖籃



美國擅寫黑幽默的作家馮內古特 (K. Vonnegut) ,07 年 85 高齡去世,當時讀到 P. Baker 的那篇追悼長文,作家梅勒稱許他是當代的馬克吐温。馮內古特所受的影響,是多方面的,他的冷嘲熱諷,屬於史威夫特傳统,他的簡短文句,又接近海明威,而他的政治新語創造,可以說得自奥維爾。
馮內古特讀過化學,寫的小說近乎科幻,但對科學和宗教都無好感。科技的弊端是易失控,摧毁人文;其實是人性問題,人的忘恩負義,見諸科學令他們免去病苦和延長壽命,復原的病人,卻稱科學家是創造怪魔的瘋狂法蘭根斯泰恩。
他最著名的小說<<五號屠場的>>「Slaughterhouse-Five」,講戰犯為孕婦製麥芽糖漿,用人脂製造蠟燭和肥皂,即是人性例子。二戰時,馮內古特在德國被俘,逮去中古名城德累斯頓(Dresden)的一家地庫屠埸當苦差,有切身體驗,盟軍猛烈轟炸德累斯頓,他首當其衝,沒被炸死算幸運。英國哲學家 A. C. Graying 最近就交戰國是否應摧毁敵國城市和殺害平民,寫了夲專書探討。

06 年,馮內古特的回憶錄<<沒有國家的人>>面世,此書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翻譯出版,對美國現政府和社會的批評,不遺餘力。我在英國<<衛報>>讀了部分書摘,他說一般西方人認為「待人如己」這句話出自基督耶穌,其實是孔子的名言。他說麵條和火藥都是中國人發明的,但中國人的愚笨,是只懂用火藥來放煙花。他說見到電視的冒險實況節目,竟有由耶魯大學的劣等生(小布殊是耶魯校友)演出者,令人倒盡胃口。現今美國都被沒有心肝的偽君子把持,醫學上稱他們是PP (psychopathic personality)。


60 年代我看馮內古特的第一本小說,並不是上述的名著<<五號屠場>>,而是「Cat's Cradle」,此書直譯是<<貓的搖籃>>,其實是孩子玩的「手挑繩」(或稱翻繩和挑繃繃)遊戲,從愛斯基摩人到夏威夷土著都懂得玩。我小時候也常常玩,那時候家裡的零用錢有限,手上有根繩,已可玩足半日。
此書只有 191 頁,卻由 127 短章組成,講一個自由作家搜集資料,打算寫本叫<<世界末日>>的書。他想知道 1945 年 8 月 6日 第一顆原子彈投下日本廣島的那一刻,世人當時在幹什麽。他訪問的主要對象,是得過諾貝爾獎並參予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家,他發明的「冰9」,一接觸到水便馬上結冰。科學家不知道有個島國,正在鬧反獨裁的革命,獨裁者把革命份子用鐵鉤處死,荒謬的是,所謂革命,只是宗教革命家與獨裁者為了方便統治,而串演的一場戲。科學家的太太早逝,遺下兩子一女。次子寫信告訴作家,他父親當時手上有條從文稿解下的繩,見了他,很想和他玩手挑繩遊戲而把他嚇跑,其實他怕的,是父親那張有氣味的醜臉,而父親平日從不跟他們玩,當時他只有 6 歲。
成人稱之為「貓的搖籃」遊戲,只是手上一串交錯成 X 型的繩,仔細端詳,既沒有貓,也沒有搖籃,難免令孩子困惑,而「冰九」終於誤投而造成真正的世界末日。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