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3/12

孤標獨行

<<父子>>編導譚家明,應香港經貿處之邀,往美國華府參加香港回歸10年電影座談會,會上加映他無線電視時期苗金鳳所演<<七女性>>一集。據稱,當地觀眾頗多資深影視迷,所詢各題,皆甚有見地。會後他順道來此探親,携同重新剪輯的<<父子>>三碟精裝版,分贈好友,不才亦蒙厚惠一套,並陪他乞字畫於王亭之。亭老特設宴「百福」為之滌塵,席上不常吃的桂花柚皮之外,每人一客木瓜燉鮮奶,尤為甘甜。

Patrick久休復出,即接二連三獲獎,人情冷暖,料必近日體會益深,乃思以「人生如寄」橫幅增輝其宅第。曹子建<<善哉行>>,有謂「人生如寄,多憂何為」,我們彼此都已白髮蒼蒼,磪實沒什麼可憂慮的。亭老是夕書興甚佳,先後以楷篆二體賜之,附以直款山水一長幅。不才亦蒙其戲筆「人生如戲」見贈,題曰:
「炳興寳珠賢伉儷,遊戲於影藝凡五十年,是則人生與戲,兩無分別,其難能者,為不落習氣,孤標獨行,故與余相交亦四十季,回首前交,仿如昨日,至今情誼如昔而垂垂老矣,丁亥初夏 談錫永。」

遙想當年,亭老亦花園道常客,在狹小canteen噴過不少口水,想撇清關係亦難,如今一眾故友,東分西散,無復昔日豪情逸興。每言及福體,亦多左支右絀,不勝負荷,能不令人惆悵唏噓。縱使同居一地,各有各忙,如隔關山,圖麟都(亭老譯筆),苟不若小島出入方便,可以安步當車。

不才於影視事業,不值一哂,惟謝天謝地,習氣則未嘗見染,心中每有塊壘疙瘩,決不隨便和稀泥,「孤標獨行」,遠不如林妹妹之秋菊堅挺,出諸亭老之口,而非自詡,亦甚啱聽。不才未嘗不知,銀燈氍毹中人,若不埋堆,等於判死刑,奈何性格狷介,即使落拓投荒,絲毫無悔意。

亭老於正音一途,多年來依然忿忿不平,然音隨人存,一息尚在,還可與逆流頡頏,否則,餘子皆不若亭老之心水清也。滄海一粟,宇宙微塵,功名亦明日黃花矣!未知認同量子論的亭老父子,認為然否?(按,亭老哲嗣,麻省理工天文專才,目前在台灣講學)。

父子


譚家明參加羅馬、釜山、東京等多個電影節的<<父子>>,獲多倫多Reel Asian 電影節的邀請,在北美首映,終與此地觀眾聚首一堂,包括他的家人和即將90秩大壽的尊翁。當晚還邀得剛連任市長的苗大衛,親臨致賀辭。今年是Reel Asian的10周年紀念,創立人回憶當初只得5000加元發辦,居然茁壯成每年的一個常規活動,真是備嘗艱辛的奇蹟,要沒有一群熱心義工的協助支持,根本無法辦得這樣有聲有色。

欣賞Patrick的大作之前,在香港經貿處座落聖佐治街的辦事處,和他短暫交談,知道此片的劇本,是他在馬來西亞執教時,與學生共同創作發展。原本有150場,拍攝時濃縮到90場,現在剪至77場,仍長達160分鐘。參加電影節的,都是這個原裝版,目前在國内(尺度較為嚴格) 和香港上映的,分長短兩種版本,為了遷就電檢局與發行商的要求,刪去了40分鐘,主要是郭富城與林熙蕾的激情埸面。

如果把<<父子>>和他多年前拍的<<烈火青春>>(張國榮、葉童、湯鎮業和夏文汐主演)比較,明顯有差別,那時青壯的譚家明,電影的內容與技巧上都致力實驗,<<烈火青春>>表現的,是香港漫無目標的幾個年青人,那種「游牧」式放縱生活,即使這樣,比起今天香港年青一代集體的性濫交,已相當溫和(大家不妨参照一下劉國昌的電影),但當時仍引起華叔領導的教協不滿,認為有不良意識,要暫停上映。

<<父子>>則是他經歷多年沉潛反思後的返璞歸真之作,著重的是有普遍意義的倫理情懷,易被觀眾接受。也因此,<<父子>>顯得更為踏實,一個爛赌的廚師,令妻兒經常飽受生活重壓,大耳窿的恐嚇,他不好好反省,還要不時動粗,行使家庭暴力,迫得妻子不得不為本身前途著想,離夫棄子出走。
他非但不思振作,竟然帶著兒子到處流浪逃亡,淪為扯皮條,尤其他想「跳飛機」(非法移民)不成,被毆至重傷跛足,而利用兒子去做鼠竄狗偷,幾乎使自己的骨肉誤入歧途。他不僅未能盡丈夫和父親的責任,連做人的尊嚴也大有問題,可以說是個徹底失敗的男性故事;反觀他的兒子,儘管乘校車的月票錢都沒著落,在母視面前仍極力維護他,身處危境都不見父親出面支援,還要把自己說成有精神病,最後仍能體念情份,眺望他的背影。<<父子>>裡維繫的,是種單方面墮落的關係。

港產導演中,譚家明是少數影評人出身的一位,入職無線前,已在<<中國學生周報>>寫影評,我們同是<<周報>>電影版作者,所以是早就相識的朋友,內子更是他法文班的老同學。多年相交,從不懷疑他對電影的執著與熱誠。記得我在代陸離客串電影版編輯時期,約他寫影評,即使像Blake Edwards(影星茱莉安德絲的先生)的「Wild Rovers」,港譯<<義氣雄風>>,威廉荷頓、賴恩奧尼路主演的一部商業西部片,他也一絲不苟;為了寫森畢京粕導演、德斯汀荷夫曼主演的<<大丈夫>>,他數度進出戲院,現今享有DVD之利的影迷,根本難以想像。經歷了多年影視的浸淫鍛鍊,Patrick對電影語言的掌握,可用法國導演羅拔布烈遜的話做總結,好的電影,要一個鏡頭也不多、一個鏡頭也不少。他一意追求precision & perfection,可以說無以復加。

譚家明出道早,為什麼20多年來,作品只得<<名劍>>(1980)、<<愛殺>>(81)、<<烈火青春>>(82)、<<雪兒>>(84)、<<最後勝利>>(87)、<<雪在燒>>(88)、<<殺手蝴蝶夢>>(89),不足10部,餘下時間,是替王家衛和杜琪峰剪片,在城市大學教書,相信有兩個主要原因:Patrick是有所堅持的人,不是什麼東西都拍一餐,不喜歡的劇本,根本瞧不上眼。再就是,他不隨便埋堆,總是獨來獨往,不知道他性格的人,以為他冷漠孤傲,其實他很念舊。他與名編劇陳韻文之間的吵吵鬧鬧,不知凡幾,連我這樣的老朋友,都在半島酒店談得不歡而散。當然,幾個性格強的人聚在一起,這類事難免,重要的,是朋友終歸是朋友。

Patrick今次參加完電影節,返港前我們通了次電話,談到<<父子>>,也許期望過高,我直言喜歡他以前的實驗作品,<<烈火青春>>儘管不完全屬於他,結尾由唐基明補戲,覺得在當時,確別開生面,但他說現在更重視人道關懷。<<父子>>裡母子久别初逢的第一眼,著墨似乎太少,我接受了他60工作天匆匆趕完整個戲的解釋。郭富城和林熙蕾的激情戲,又似乎太多,因為這並非此片的焦點所在,他認為讓男主角放縱一下亦無妨,剪接中,也看出郭富城對楊釆妮念念不忘。結局兒子長大後眺望父親,百感交集的一組蒙太奇,比較老套,我說根本不該在譚家明的作品中出現,他說為了配合音樂的那段急調子。無論如何,見到老朋友重執導演筒,我期待他再接再勵,希望製片人不要埋沒香港難得的人才。

江郎才盡


美國「新新聞」記者泰勒斯 (G. Talese),他寫的幾夲非小說類書,在上世紀末高踞暢銷榜,紅火過一陣。所謂「新新聞」,便是與傳統如實的客觀報道不同,加進了記者夲人的主觀感受,並充份表現出個人的寫作風格,其中用辭文風最特別的一個,自然是Tom Wolfe。

每年出版的非小說類書,為數不少,為什麼泰勒斯每次出擊都中標。原因之一,他選的題材,認定讀者必感興趣:如<<紐約時報>>營運的內幕(「The Kingdom and the Power」),有組織黑手幫Bonnano家族的犯罪史(「Honor Thy Father」),他的腦筋比電影和電視都動得早。60與70年代美國的情色風景線(「Thy Neigbor’s Wife」),以及折騰了他10年,他夲身的意大利移民家族史(「Unto the Sons」);另一個原因,他那位當編輯的太太,替他潤飾和打點,功不可沒,可惜,兩人的婚姻並未蒙上同樣的光釆。

當然,一個作家,無論多麽一帆風順,也總有棘手時候,愈到晚年,這種疲態愈顯著,更何況,泰勒斯不是倚馬可待的寫手。他盤點了權力、犯罪、情色和家史後,還有什麽題材能振奮他動筆。前年他在回憶錄「A Writer’s Life」中透露,有好幾個寫書計劃,都半途而廢,其中一個,是關於中國女子足球隊的故事 (泰勒斯是棒球迷,似乎摸錯了門口)。
1999年第3屆女子世界盃足球賽,中美代表隊在決賽中賽和後,要踢12碼點球判勝負,輪到穿13號球衣的中場球員劉英主踢,卻沒有射入,把冠軍拱手讓給了美國。泰勒斯看到這個場面,如獲至寳,他想,中國那樣注重集體榮辱的國家,劉英丟球後的心情,外界的反應,以至回國後會否受制裁和封殺?都有賣點。
為了寫書,泰勒斯到處追踪中國女足隊,並多次去中國採訪,見了劉英的母親和劉的孿生姐妹,仍不得要領。更沒料到,劉英再代表國家隊出戰第4屆女子世界盃足賽,對俄羅斯的分組賽中,今次教練馬良行,再給劉英一次在美國主踢罰球的機會,好讓她一雪前耻,可惜她又再踢失。儘管中國隊以次名出線,後來還是以0比1輸了給加拿大,泰勒斯的書,也就從此胎死腹中。

泰勒斯的另一計劃,是調查一宗社會新聞案件,一個太太指丈夫強姦她,剪去了老公的「命根」,泰勒斯以為,又可以聳人聽聞的故事促銷;他的編輯告訴他,調查所得內容,極其量只能發展成一篇長文,不足以成書,除非加油添醋寫成小說,泰勒斯只好把筆記束之高閣。如果每個鬻文的人,也像泰勒斯,非要找到合適題材不寫,只有去吃西北風了。

畏神的人


天主教教宗本篤16世在德國大學演講,引中古文章,批評伊斯蘭教,招惹伊斯蘭國家和社團的不滿,他把上一任教宗主動與其他教派修好的努力,付諸流水,令彼此關係又再倒退一步。眼前有部回教國家拍的電影,也探討伊斯蘭教的信仰問題,尚未引起烽煙,卻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拿了個獎。

話說伊斯坦堡有個45歲的中年人穆哈林,30多年來,一直受僱糧食行。他是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,每天不忘禱告,為人忠實可靠,生活儉樸,見他從冰箱取出預先燒好的賸菜,熱一熱便是一頓晚餐,接著在地上鋪好禱氈,跪下膜拜。因而贏得老闆信任,鄰里敬重;唯一令他困擾的,近來常發綺夢,夢中有個妖媚的女人,向他色誘,每次驚醒,他馬上趕去澡堂清洗,口中不停自責罪過,望真主祛除他的邪惡念頭;但綺夢總如影隨形,折磨通宵,給老闆撞見他白天上班也打瞌睡。

當地一個有勢力的伊斯蘭教富户,看中他的耿直品德,聘他做收租佬,特地說服他的老闆放人。他們給穆哈林一套新西裝,一副流動電話和一台電腦,而這一切,正是他一直想逃避的現代生活方式,但受到宗教權威的榮寵,很難拒絕,只好屈從。

不久,他在工作中便遇到連串道德難题,發覺有的債户患重病,根本無力交租,有的債户,一家食指浩繁,尚在掙扎求存,東主仍要加租。商談時,又往往有人主動行賄,給他種種優惠,他擺脫不了。逐漸地,他跟以前的腐敗收租佬相比,沒什麼兩樣,人也開始變得傲慢,對一個年青下屬,頣使氣指。也許東主明知,像他這類虔信教徒,不易接受別人的提親,東主打算把美麗的女兒許配他,他一口回絕,表示自己的婚姻火焰,妻子亡故後,早已停熄,矢言將為真主服務到底;不過,在三妻四妾的俗子眼中,未免顯得有點虛偽。

這部名叫「Takva」的電影,副題是<<一個畏神的人>>,也只有在文字拉丁化、伊斯蘭教義較寬鬆的土耳其,可以通過。宗教修行不該泯滅人性,教徒對信仰有所懷疑,到底是神的捨棄,還是個人的軟弱,都不是容易証解的難題,此片描寫男主角的心理轉變,有一定成效。伊斯蘭教的現代化,從內部改革,尚且不容易,甚至招來格殺令,何況外人置喙。

觸犯禁忌


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報情色版,登了些有關亂倫和獸交的問卷,遭人投訴,引起社會上廣泛關注,議論的人愈來愈多。中國人的劣根性,一牽涉到情色性事,便只喜幹不准講,以致本來屬於衣冠禽獸本真,顯見的平淡無奇事物,變得神秘兮兮,愈來愈難明暸。

其實,只要人幹得出來的柬西,有什麽不能拿出來光明正大的討論,社會新聞的亂倫案時有發生,意大利山區牧羊童獸交,習以為常,一天不講清楚,一天都成為禁忌,存在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,當有一天,身邊相識相熟的人,遇到同樣的問題,便驚惶失措,不知如何面對和處理,這是把污穢掃進地毡下的惡果。

禁忌有制度規範上的,有宗教信仰上的,也有屬於民間習俗的。制度規範上的,通常出於政治立場的分歧,例如毛澤東的繪像,中共的五星紅旗,如果你到北京旅行,在天安門廣場上向毛像噴漆,燒五星旗,你肯定被當地公安拘禁;但民運人士,可能把你當做反專制英雄。假使明知進出美國境,要被脫光衣鞋檢查,唯有不去美國,去別國,也不到美國轉飛機。

每種宗教團體,都有本身的禁忌,伊斯蘭教的飲食禁忌中,禁吃豬肉,缺耳的駝肉、動物的血液和自死動物 (非由穆斯林屠宰的動物),一概吃不得。一個穆斯林,不知情吃了這些東西,不見得馬上腹痛下痢。既然篤信了人家的宗教,便應嚴格遵守禁忌,豬肉豬紅碰不得。

去寺院瞻仰佛舍利,身旁的僧人突然把一個蒲團扔在你脚前,大喝一聲:「脆下!」正如作家朱越利親身經歴到的,如果你並非佛家子弟,那就大可知難而退,沒有必要屈膝順從;但既然自願進內,也怪不得人,問題在,這位出家人對訪客不夠尊重,對俗家子弟要求過份。

至於民間習俗的禁忌,尤多迷信成份,但入鄉隨俗,客隨主便,如果主人家偏要論資排輩編席次,在下只有敬謝不敏,不出席。

觸犯禁忌,有的是無心或無知之失,沒有做到<<禮記曲禮>>上說的:入境問禁,入國問俗,入門問諱,有的則是故意的挑釁。遇到前者,當事人應客氣地提醒、解釋和勸止,遇到後者,任何人都無法預防,這時候,只有權衡法律、治安、人權等條件,予以公平處理,至於媒體觸犯禁忌,畢竟只是心理上冒犯,而非實質上顛覆。

四部入選電影



挑選有史以來最佳的100部電影,中外的不同單位都舉辦過,大多是見仁見智。由<<時代>>周刊的兩位資深影評人來選,當然期望看到點特色;其中一位 R. Corliss,30年前便參照作者論方法,寫書提升電影編劇的地位,認為編劇才是電影的真正「作者」,與認為導演是電影的「作者」,唱唱反調。

這張百部佳作名單中,初步印象,是亞洲的入選片增多了,尤其印度,以前提印度電影,只得S. Ray的<<阿普三部曲>>,現在終於肯定了孟買 Bollywood(寳萊塢)的成就,加選了2部歌舞片。最近的紅火電影<<一百萬零一夜>>(得奧斯卡的08年最佳電影),可以說是揉合了東西方趣味的扛鼎作。日本電影,始終只得小津、溝口、黑澤這些大師的作品入選,新導演的電影,全軍覆沒。

華語片入選了4部:胡金銓的<<俠女>>,王家衛的<<重慶森林>>,陳凱歌的<<霸王別姬>>和劉家良導演的<<醉拳2 >>。戰前的經典如<<小城之春>>,一部也不提。

對<<俠女>>的評價,是胡揉合了功夫和電影,也就是說,他的作品不止有武打動作,還有靈活流灑的鏡頭,確實比一般發洩種族仇恨的武打片,更能擺脫俗套,其中的竹林跳躍段落,也比李安的<<臥虎藏龍>>先行一步,可惜那時候的中國熱,仍未發酵成熟。

王家衛的作品,現已成了藝術電影的代名詞,他的浪漫愛情,不管同性異性,都拍出了風格,那種迂迴情調,幽明攝影,主角身上的懷舊服飾,令觀眾跌進了他設想的陷阱。王家衛的電影的社會關涉面,如此薄弱,他的人物,即使擔當了不同職業,都像不食人間煙火,自吟自唱。

陳凱歌的電影入圍,說明東西方影評人品味的差距,論政治涵意,<<藍風箏>>顯然細緻得多,而中共熱捧的張藝謀,也無法分到一杯羹。挑選人太側重戲曲裝扮的表面異國情調,與突破同性戀禁忌的膽色。陳的沙龍式前後景配置經營的攝影,妨礙了温達式漫不經心的意筆,<<霸王別姬>>是一部瑜為瑕掩的作品,餘下的,也只能讚讚鞏俐的眼神和張國榮的身段。

合格風波


香港科技大學政治與社會系的丁學良教授,回答<<中華工商時報>>訪問時指出,中國國內算得上合格的經濟學家,不超過5個,連國外50 家經濟學系的研究生水平都不夠,此話一傳開,立即引起不少回響。有認為,丁學良雖有哈佛博士學位,畢竟主修的是社會學,就算他是名教授丹尼爾貝爾(Daniel Bell)的弟子(貝爾現時在北京清華大學教書,還改了個中文姓名);也未必夠格批評國內的經濟學家,未免多管閑事。

丁學良其後接受另一傳媒訪問,做了進一步說明,他指的不合格經濟學家,不包括老一輩經濟學者,其中有的是他的老師和恩師 (丁學良一度是中國社科院馬列研究院研究生,曾獲于光遠,蘇紹智的賞識。在哈佛時,發表過勸人緩進的文章),也不包括回國暫時兼職的海外經濟學家。有了這兩個「包括」,合格人數的範圍便擴大了。

他希望公眾理解他說這番話的用意,並無個人恩怨,而且海外學術界早有共識,由他先發難而已。中國國內的經濟學家,現時確有不少利用本身的專業知識,獲得了優厚的資源和條件後,只追求個人名譽、財富和官職。他是擔心,如果這種不良風氣繼續發展下去,最後一發不可收拾,到真正要糾偏去弊時,社會成本增加,代價太大。他其實也不想講話得罪人,只是不滿他們完全不遵守學術界的基本遊戲規則。丁學良、郎咸平,以致丘成桐,可以說一脈相承。

這跟以往在朝在野的爭論差別不大,資歴不談,讀書人有兩種,一種甘心報效公家,為國服務,但一旦變成建制中人,有多少個能不受行政約束,真正發揮所長,結果變成技術官僚,逆來順受,不再有理想;要不就走向另一極端,瀆職貪污,完全不顧個人的良知和操守。
另一種則堅決不願同流合污,寧可退守學院圍牆內,他們大多在海外,偶然充當一下監察角色,針砭時弊,臧否人物。彼此志趣不同,各司其職,互相制衡是件好事,可惜,不同法制文化,兩者根本無法磨合,也只有針鋒相對。

厚丘薄楊




丘,是數學家丘成桐,<<南方周刊>>2006年「年度人物」的12位候選人之一。楊,是物理學家楊振寧,除了與翁帆的婚姻掀起過新聞,他的另一話題,是他認為「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」,主要理由,是「清華大學一年級生比美國大一生的基礎扎實」,「三角方程式,可以脫口而出」;丘成桐卻認為,「國內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,不可能培養出一流人才,中國大學生的基礎水平,尤其修養和學風,都在下降。」
丘楊兩位,都是國際有地位的科學家,在各自專業領域,已取得傑出成就,楊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,丘得的費爾玆獎,相當於數學界的諾貝爾獎,為什麼兩人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看法,有如此大分歧。

新浪網的校園頻道,聯同國內一份報紙做了次調查,結果參與投票的4000 多人中,贊同楊振寧觀點的,不到100,只佔 2.1 %,贊成丘成桐觀點的,佔 92.3 %。<<中國青年報>>就此加以報導,標題明示,公眾冷落了楊振寧。公眾何以厚丘薄楊,編著<<脊梁>>、<<1949: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紀錄>>等書的傅國涌,在他的<<偶像的黃昏>>裡指出,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,也是個不容迴避的問題。

以楊振寧過去對學術名位、國家民族、愛情婚姻的重視,相信他的「興奮」是真興奮,說的不是門面客氣話,只是他把背方程式,等同基礎的扎實,視高等教育的要求,僅為了做個成功的應考生,門限未免設得太低。
<<文匯報>>一度報導,丘成桐特別趕到杭州,和高考中得到高分的尖子學生會面傾談,結果大失所望,發覺大多數學生,對數學根本沒有清晰概念,對定理不甚了了,這樣的學生,只是「做習題的機器」。
中國留學生進哈佛數學系讀本科的,幾乎沒有,並不是他們的智力不及人,也不是國家在這方面的投入少,他們缺乏的,是做學問的熱情,科研視野不夠寬廣,太急功近利。
丘成桐令國內高等學府當權者尤其耿耿於懷的,是他說,北大從國外引進的教授,大部分是冒牌貨。蜜餞糖衣和苦口良藥的區别,是前者過分考量言論招致的個人成敗得失。美國語言學家沖斯基/喬姆斯基,因批評國家的外交政策,在國內被部分人士臭駡,挺直脊樑做個真正的公眾知識分子,豈易承擔。

李翊雲重新發言






1989年民運期間,她才16歲,對天安門廣場發生的那場震撼人心的風波,猶有餘悸。兩年後,她考進北大生物系(父親是物理學家),發覺她同一代的年輕人,竟大多數不知道有六四這回事。


只因她告訴同學說,當時軍隊的鎮壓,磪實死了許多人,她親眼便見過一個母親,手抱被軍隊槍殺的孩子屍體,絕望地到處向人求助。不用說,她被指在校內散播謠言,從此她盡量少開腔。上政治教育課時候,又被老師發現,她在偷看海明威的小說,書被搶走,撕成兩半,同時把她趕出課室。

1996年,她往美國進修,本來攻讀免疫學,聽到不少愛荷華寫作坊的事跡後,決定學寫作,重新奪回發言權,今次她講的話,肯定可以令全世界人都聽到,現在,甚至有她自己的私人網頁。她叫李翊雲,出版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「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」(千年善禱),剛得了今年英國的<<衛報>>首作獎。事實上,此書已得了多個獎項,包括小出版社辦的有30年歷史Pushcart獎,<<巴黎評論>>雜誌紀念去年逝世的創辦人Plimpton獎,紀念愛爾蘭短篇小說家Frank O’Connor的50000歐元短篇小說獎。李翊雲又獲得20萬美元的出書合約,由美國著名的藍燈書屋替她出版,封面6把白摺扇,大有說書韻味。

此書共有10個短篇,曾在<<巴黎評論>>和<<紐約客>>等著名文學雜誌上發表。其中一篇<<不朽>>,講一個自幼失怙的演員,成名後回到寡母身邊。另一篇「Extra」,講51歲的退休女工林奶奶,嫁給71歲的老唐,日常生活要替丈夫洗澡,兩個月後老唐一去世,林奶奶非但分文未得,還要被老唐的兩個兒子趕出家門,只有到郊外的貴族學校當清潔工。


從這些簡短情節來看,中國的傳統倫理仍是探討的主題。一個到美國才幾年的年青人,居然可以用當地語文創作小說,並且得獎,殊不容易。國內有個人買了本英文<<時代周刊>>,發覺介紹李翊雲的文章,全被撕去,在現今這個網路時代,處事仍如此愚昧荒唐/少,大概可以說明,西方人固意送獎的逆反心理,並非無因。

(補記)美藉華裔導演王穎,已將<<千年善禱>>部分內容拍成電影「Mr. Shi」,是個講父女關係
的故事。

岳敏君的笑






岳敏君的那些咧嘴而笑的自畫群像,中文媒體晚近也多加介紹,其中一個原因,是他謔模(parody)古典畫的作品<<希阿島的屠殺>>和<<處決>>,都拍賣出高價。<<處決>>(1995)謔模馬納的<>,㨩據稱受天安門鎮壓事件啓發,在倫敦蘇富比以590萬美元售出,中國當代畫品中少見。這兩張畫,政治意味都較濃。他的<<紅旗飄飄>>,半個腦袋中插滿紅旗,不插紅旗,便在<<記憶>>裡塞滿小紅皮書,或者半個腦袋裡注滿了水,有個人在泅泳。<<革命者>>裡的4張側臉馬恩列毛,變成了牛(頭)恩列岳。最有意思的是<<開國大典>>,董希文的同名繪畫,已成中共官方的樣版經典,高饒事件後,畫中的東北局書記高崗被處理掉,文化大革命時,中共的國家主席劉少奇被鬥倒,畫中的劉修改成中共的另一位元老董必武,藝術成了偽術。岳敏君<<開國大典>>的特出之處,站在天安門城樓的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,都人間蒸發,城樓上一片空盪盪,城樓下擠滿群眾
岳敏君的畫作,除了反諷,自嘲意味也很強,他重複自己的形像,咧開而笑的紅嘴巴,細小的一排白齒,表情滑稽。他早期的作品,也有畫朋友和別人的,他說,畫自己較方便,不必挖空心思去找模特兒,他把自己的頭像,像倒模一樣重複又重複。畫自己還有個好處,不必受人批判,招惹是非。他喜歡畫鳥,早期的<<百鳥朝鳳>>,許多鳥圍着個裸男生。我喜歡他的<<帽子>>系列,同一個岳敏君,戴了不同的帽子,便變了不同的角色和身份。<<帽子>>系列,也是今次在紐約皇后區藝術博物館個展中展品。除了畫作,今吹也展出人像雕塑,排列得像兵馬俑。他說,他常覺得畫家軟弱無力,畫群像和製作群體雕塑,每加一個,便多一分力量,他有的巨製,找人幫忙。。



岳敏君的人像都很平版,像廣告畫,很Pop,顯然受過蘇聯宣傳畫風的影響。他的畫,設色單調,不用補色。他不喜歡改畫,認為畫錯了,也有留存價值,網上有600多件作品可查看;他的一組<<處理>>系列裡,每張畫都用了許多細密圈,法國印象派畫中有所謂點彩派,產生一種朦朧感覺,他的密圈,主要是掩飾臉上的痣和皺紋。岳敏君現年45歲,黑龍江省大慶人,河北師大畢業,做過油田工人

理想人格的追求

我們說正人君子時,君子一詞代表理想人格,古人談到君子,常將之與小人對舉,例如:「君子坦蕩蕩,小人常戚戚。」(<<論語述而>>),「君子喻于義,小人喻于利。」(<<論語里仁>>),「君子挾才以為善,小人挾才以為惡。」(<<資治通鑑>>) 。…

北京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張耀南,在他的<<論大人>>裡認為,君子也有三個層次,若以君子為「領導」,小人為「群眾」,那只是君子人格的最低層次;若以君子為「有德者」,小人為「無德者」,那只是君子人格的較高層次;只有以君子為「大人」,即與天地萬物為一體,才是君子人格的最高層次。
又說,君子人格,可分別用1至8個字來描述,「大」,「大人」,「大丈夫」(<<孟子>>),「大心體物」(張載),「先立乎其大者」(<<孟子>>),用8個字來形容,便是「與天地萬物為一體」(王陽明)。可見君子相當於「大」的函數。

照上面劃分,君子人格,最低層次是政治上的,較高層次是道德上的,最高層次才是境界上的。張耀南說,到了境界層次,不是不要「道德」,而是要「大道」「大德」。德之前加一「大」字,意義便不同。管仲說:「大德至仁,則操國者眾。」英明之主,未必兼備各種才能,他的最大才能就是「總達眾材,而不以事自任。」事事親為之主,不是「大主」,所以,管仲又說:「大德不至仁,不可以授國柄。」授之國柄,便會禍國殃民,這是中華政治哲學的智慧。我心目中,有些古代和現代歷史人物的投影,大家可以會心微笑,不必追問確實姓名。

張耀南認為,無論托爾斯泰贊賞中國的「寬宏平靜」「忍耐和平」,辜鴻鉻的「不以暴易暴」,嚴復的國人「重三綱」,陳獨秀的「家族夲位,民族感情」,以至余英時所說君子精神的「弘毅進取」,都只止於道德層面的探討。他認為,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同者,不在「道德」,不在「禮儀」,不在「精神文明」,而在「大」,在「大人」的境界,亦即馮友蘭<<新原人>>裡所說的「天地境界」。

無論如何,只要是理想人格的追求,即使真正達到了玄妙的天人合一境界,亦只肯定了道德人格的最高價值,對拓展自然界的視野,成物的原理,仍然交了白卷。「大人」理念作為人生抱負,終極目標,不失為一種哲學思考,但人類能否完全擺脫拘限生物的現實層面,以致無可避免的相互矛盾?佛家所謂的苦境也。

張衡












在一本洋人寫的英文科學簡史上,作者又提到中國東漢的Zhang Heng(張衡),認為河南南陽出生的張衡(南陽人才濟濟,另一個是醫師張仲景),其淵博學識和才能,令人想起文藝復興時期的利奥納多達文西,像達文西這樣多才多藝的文藝復興人,在中國古代委實不多見,張衡是其中成就最卓著一個,而他比達文西早出世1300多年,這就不簡單。

他的主要成就,科學方面,他是渾天儀、地動儀的發明者,渾天儀(上右圖)外形如地球儀,可以顯示天體升沉的位置。他說「天了無質,仰而瞻之,高遠無極」,提出了宇宙無限的概念,寫了本<<靈憲>>,認為天體演化分3階段,從沒有物質的「溟淬」,到產生氣體的「龐鴻」,到形成各種天體的「天元」;又指出「渾天如雞子(卵),天體圓如彈丸,地如雞中黃;孤居於內,天大而地小」,張衡的渾天說,一舉推翻了當時主張天平地平的蓋天說。

他發明的地動儀(上左圖)尤其奇妙,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件地震記錄儀,這隻形如酒壇的銅器,有8個龍頭,對準東南西北及其跨角的8個方位,每個龍頭口含一顆圓珠,一錄到地震,圓珠即墜落下面相對應的蟾蜍口中,便可測得地震的方位。張衡對圓周率(圓周對直徑的比率) 計算的準確度,達到3.162,而他只不過用內接圓周的正6邊形計算,若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再增加,小數後的數字還可更精確。

文藝方面,他反對迷信的讖緯之說,研究少人涉獵的楊雄<<太玄經>>,替這本哲理深奧的書作注解,繪製了<<太玄圖>>,可惜都沒有留存下來。他20多歲時寫成的<<兩京賦>>和<<南都賦>>,集游記和議論為一體,都被劉義慶編入著名的<<昭明文選>>。東漢時,中國繪畫尚在摸索階段,他已經是當時的6大畫家之一,讀過一則他用脚指替人頭豬身的「駭神」速寫的故事。

作者最後重覆李約瑟問過的同一問題,中國古代的科學如此發達,為什麽後來不彰,認為並不是中國科學家的智力差,也不是經濟力量不逮,而是缺少提倡自由言論和思想的社會環境。

台灣電影的損失


我先後擔任過3屆台灣金馬獎評審,第1次單純,尚未知道評選機制;第2次,繼續發覺,為了新聞局頒發的那點獎金,居然有個別評審替某些影片「護航」,為顯示公平公正,另一位評審小說家王文興和我都贊同記名投票並公開,我們的少數聲音未獲通過,感覺上,海外評審只是點綴性質,形同虛設。事後意興闌珊,決定不再擔任此獎評審,可是,到新一屆期限將至,舉辦單位的香港負責任人告訴我,仍找不到適當人選,希望我再接受邀請一次。我把不想參加的原委說明,他們說,台灣解嚴後已掀起一片新氣象,要我親自去體會,結果鬧出中途退選的小風波。那一屆的主席是白景瑞,他在台灣電視上公開指責我,白導演現已故世,細節不必再表。

沒有傑出成就,又沒有特殊關係,能3度擔任一個獎的評審,是難得的機遇,我尤其珍惜去台灣後,先後結識了當時的一群編導:王童,林清介,陳坤厚,侯孝賢,萬仁,柯一正,曾壯祥,陶德辰,張毅,邱銘誠,王銘燦等,兩位編劇吳念真和小野,以及最近逝世的導演楊德昌。這群導演各有專長特色,尤以楊德昌的電影語言最為嚴謹。回港後,在<<電影雙周>>上介紹了楊德昌的<<海灘的一天>>和侯孝賢的<<兒子的大玩偶>>(其實3段,由黄春明的小說改編,另兩段是曾壯祥的<<小琪的那頂帽子>>和萬仁的<<蘋果的滋味>>)。後來,他們有部分來香港出席藝術中心舉辦的台灣電影展,我順理成章擔任了他們的嚮導,以及中大座談會的粵語翻譯。行程中,少不免有酬酢,就在一次午宴上,楊德昌因香港某位影評人的一句話而生氣,說香港有什麼了不起,不過是個供人購物的地方,就我所知,在座的香港朋友,都很欣賞台灣新導演的才華,可見Edward個性的狷介。

06年我去台北,與台灣兩位資深影評人黃建業和張昌彥會晤,黃建業是<<楊德昌電影研究>>一書的作者,張昌彥早年留學日本,早稻田大學碩士,目前是文化大學影劇系教授。我向他們打聽楊德昌的癌症病情,他們也只知道他在美國養病。今早消息傳來,他與結腸癌抗爭了7年終於不治,醫學昌明的今天,59歲只是中壽。張毅說,他一直畫到最後一刻,想拍動畫的願望未能實現,殊為可惜,這是台灣電影的損失。

阿瑟米勒的悲劇




阿瑟米勒(Authur Miller)活到89歲,光注意娛樂新聞的讀者來說,他只是荷李活已故艷星瑪麗蓮夢露的前夫,當年兩口子結婚,作家諾曼梅勒戲稱,美國一流腦袋與美國一流肉體的結合。米勒興奮之餘,為新太太度身訂做寫了個電影劇本「The Misfits」(亂點鴛鴦譜),由荷李活兩位名演員奇勒基寶與孟甘穆利奇里夫跟她配戲,夢露在黑白片中亦顯得洗盡鉛華,可惜她僅能以身段見勝,未能在綠葉陪襯下替她贏得任何嘉獎。
兩人不久離異,夢露淪為美國總統的情婦,一年後不明不白去世。米勒沒有出席夢露的喪禮,事後又上演傳記式劇本「After the Fall」自辯,以致得不到外人諒解。

從現代美國戲劇的發展來說,米勒與田納斯威廉斯(T. Williams)是戰後舞臺上兩大支柱,大略比較,威廉斯刻劃的是南方小鎮人物的心理挫折;米勒描寫的是美國社會成功夢想的幻滅。米勒自己說,他創作的那個年代,美國劇壇充斥了商業主義的作品,跑劇院的觀眾,仍停留在輕喜劇的趣味。他的劇作面世,才令人耳目一新,實實在在打動人。

<<推銷員之死>>1949 年在費城首演當晚,最後一場落幕,觀眾竟忘了鼓掌,他們站起來又坐下,其中有些人低下了頭,雙手捂面,禁不住失聲痛哭,然後才醒起鼓掌。
主角62 歲的推銷員威利洛文,為一家四口生計,每天獨自駕車700 公里,穿州過鎮,辛辛苦苦撐了多年,總算把房屋按揭供完,全家準備到餐館慶祝,兩個兒子對老人完全不體諒,為了點小過失,把他撇下。老人想起自己過去一度風光的日子,現在為求遷調到一個不用長途跋涉的寫字桌位子,也被小老闆拒絕,且因發了點小脾氣而把他辭退。思前想後,希望自殺得到的保險賠償,可以減輕老妻的負擔。威利死後仍冷冷清清,真是個不折不扣的悲劇。

香港舞臺導演楊世彭說:他先後導過<<推銷員之死>>的國粵英語版,可惜我都無緣觀賞,我看到的,是先後由佛德烈馬殊(1952)和德斯汀荷夫曼(1985)演的電影改編版,以及多年前由羅卡和汪海珊在香港演出的粵語版,現仍依稀記得當時的舞臺佈置。
<<推銷員之死>>說是說受易卜生影響的寫實主義作品(荒謬劇面世前,有哪個不受易卜生的影響,包括蕭伯納,連喬伊斯早年都寫過熱情洋溢的信給易卜生),但米勒在演出形式方面,仍有不少實驗,如時序交錯,運用舞臺演區分隔和燈光明暗調控,帶出人物的出場和隱退,包括主角威利洛曼出差期間搭上的女人,也以這一方式呈現他的潛意識,電影版當然沒這個必要。

劇作家姚克比英若誠更早用北京話翻譯過<<推銷員之死>>(1971今日世界版),姚先生希望演出時,演員不必改動,便可上口,書前寫的米勒小傳,仍是當時介紹得相當詳盡的一篇,但他答應寫的米勒全部作品分析,可惜後來沒兌現,倒是臺灣在1989 年出版了張靜二<<亞瑟米勒的戲劇研究>>(書林版)專書,至於我介紹米勒的文字<<家庭的陰影>>,刊於崑南編的香港<<南華晚報>>星期增刊,那時<<隕落之後>>剛上演不久,屈指一算,剛好40 年。

比起威廉斯,米勒作品題旨着跡,難怪同文李登最近便在專欄中揚威貶米。有人甚至說,米勒只是一部頭作者,這是言過其實,就以他的短篇「A View from the Bridge」,當年在電影上看到由意裔演員拉夫華倫演出那個告密者,劇力千鈞。米勒最令人肅然起敬的,是非美委員會橫行期間,寧可被控藐時法庭罪,列入黑名單,也不肯指名道姓告密,比起和他多次合作的導演伊力卡山,勇敢得多。

民主有什麽好?

全民直選產生的政府,有什麽好處?為什麼我們亟亟於此一目標的嚮往和追求?中國封建時代的帝王,也有過盛世,並非全是暴君統治,也不是每個都搞到昏天黑地,一敗塗地,民不聊生;不過,這種機遇全靠運氣,碰到的是明君還是昏君,顯然是一種人治而非法治。大家都明白,法治尚且要落實奉行,何況依賴個人不可捉摸的性情。

中共第17 次全國代表大會結束時,年邁的幹部都退出中常委,其中有的健康狀況看來並不太差,相信再幹5 年大致沒有問題,這就有可能出現毛澤東晚年的危機,所以,還是退下的好,如果法制完善,任何有為的幹部上去都問題不大。政官最危險的想法,國家機器沒有他那顆螺絲釘,便無法啟動運行。亞洲政客獨多這種角色,台灣的李登輝,新加坡的李光耀…,在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態上,連非洲的曼德拉都比不上。

全民直選不僅是共同參予,爭取機會影響政策的制定,事實上,領導人由這種方法產生,可以避免個人的專斷獨裁,不致造就暴君。20 世紀的幾個著名「暴君」:蘇聯的史太林,德國的希特勒,以至赤柬的波爾布特,都非全民直選產生。誠然,人民統治也有排他情況出現,像法國大革命後的人民議會暴政,如果,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維護,這種現象勢難持久。

民主也讓大家獲得必須的自由,在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社會裡,缺少表達的自由,簡直不可思議,只有嚴密的監察,權力才得以制銜,不致被濫用,所以,傳媒鬆綁最重要。政治上得到公平對待,民眾有自決的機會,道德上才稱得上圓足,也符合人類發展的需要,個人的基本利益才有所保障。這方面,包括基本的生存權利,衣食的充足,健康的照應,合理的工作,就業的機會,以至作息的時間,一句話,生活安定。

同時,現代的民主政制也是和平的追求,歷史記載,從1945 至1989期 間,國際上發生的大小戰爭,沒有一次在民主國家爆發。民主也促使社會的富庶繁榮,傳統的政治思想有種共同假設,富庶只屬於貴族、寡頭和封建王朝,但從上兩個世紀的經驗顯示,適得其反。

以上的概括,正是美國政治學者羅伯特達爾 (R. Dahl) 在<<論民主>>一書中列舉的10 點民主好處,在耶魯長期擔任教席的達爾,畢生研究民主的利弊,他的總結有一定的學理基璴。

英前首相邱吉爾說過,在我們這個罪惡的世界,嘗試過各種形式的政府,沒有人偽裝民主的完善和全智,確實,有人說民主是最壞的政府形式,可別忘記,其他的政府形式,累試累倒台。換言之,政治從來就是現存制度的比較,兩者取其弊少者。

重說「民主」

民主概念,在不同時空不同人心目中,有不同意義,但政治學上仍有一定程度共識,有所規範。最近,香港有位政官,把民主的極端,不倫不類比之為中共「文革」式多數暴力,也就不自量力提出來,替他補補課。

民主一辭,源自希臘,縱使一城之邦時代,也非全民參政,女性和奴隸便沒有這種權利。發展到近代,人口愈來愈多,議會論壇式完全民主,簡直異想天開,民眾對政權根夲不可能有直接和短期的操縱,於是,有所謂代議制。人民選出代表,到議會參與立法和政治決策,這種制度本身,便是無可奈何的妥協,選出的代表,講一套做一套,食碗面,反碗底,屢見不鮮,大不乏人。

選期都由法例規定,短期內冒起的政經社會問題,民眾根本無從發揮影響力。至於選舉活動,遭少數特權階級的把持擺佈,更談不上有效的民主。香港目前的特首由800選委推舉,連民主最基本的條件,一人一票普選都未達到。

因此,只能從反面去衡量,一個地方究竟有沒有民主:政策可因其失當而加以批評和抗議,官員可因其失職而加以彈劾和罷免,憲法可因其未能適應現實需要而加以修正和增刪,除非每個公民都具備上述起碼的法定權,這地方才配得上稱民主,否則,只是專制獨裁或寡頭議政的變相和偽裝。

事實上,民眾本身,由於背景和所受教育的不同,往往意見分歧,形成不同的利益階級和社團,延伸至議會,便是政黨傾軋,派系衝突。每個議員和政官,都說為全民謀福利,實際上皆有所牽制,情況就像想一飛登天的人,受地球引力的束縛。所以,我們必須把理想的民主和現實的民主區分開,就民眾的立場,政府最好能把民生和社會問題全部解決掉,可惜,現實的資源有限,決事也有優先次序,運作執行監管不足,又往往出紕漏。

例如,全民醫療保險最理想,這就須要動用大筆經費,增加稅收,政府一加稅,大家都媽媽聲。健康的年青人與經常生病的老弱者受惠不同,發生爭議,也是常情,再加上有部分人搭便車,假公濟私。問題若能達到面面俱圓固然好,否則便要經過對話、協商、調解和取締,務求達到彼此可以接受的平衡。

民主事業,從來是一種不斷的追求,永無止境,應年年講,月月講,天天講,尤其今天世界上所謂的先進民主國家,距理想尚遠,何況脫離殖民時期只得10 年的彈丸之地香港,身為特首,連這點警惕都沒有,遑論其他。

回流

06年8月,作曲家林樂培回流香港,TCR新聞總監文世昌伉儷設宴翠濠閣餞行,是晚赴宴的有賜官劉天賜,<<現代日報>>業務經理梁煥昭伉儷,香港駐加經貿處助理處長蕭顯揚伉儷和我們夫婦。多倫多市自香港來的文藝界朋友,從此又少一員,坐不滿席。

2000年,畫家韓志勳回流香港,臨行惠贈大型精印畫冊<<恒迹>>,猶在書架,轉瞬又是9年。上次回港,他柱杖出來,與一眾老友茹素,令人感動。我厚著臉皮參觀他的新居,景觀寬廣,足以遠眺整個窩打老道區。嫂夫人蔡仞姿出示崑南父子對他個展評論的剪報,韓岑結緣,始自香港現代文學美術協會時期,私下慶幸韓老有此美譽和舒適晚年。返加拿大前的一次通話,他說,未必再有見面機會,言下殊多感觸。我說,同一代人,相差最多不過一二十年,大家不妨放開懷抱,順應自然界的新陳代謝。現時交通方便,心想見,總見得着,不想見,就算在同一地,都有許多人為藉口與障礙。

另一位回流的,是香港詩人許定銘,他帶我去軒尼詩道他專設的書室,對中國新文學的興趣依然不減,且熱中稀有版本的搜羅和收藏,甚至在網上競價收購。他說,難得家人的支持,這點,我深有同感,家人從不埋怨我在書刊和DVD上的花費,真是幾生修得。他給我的刊物,有紀念尚木(陳禮棠)的文章,禮棠有此摯友,九泉下亦可瞑目矣!

林樂培不久前才在香港舉行過80大壽誌慶音樂會,演奏代表作<<昆蟲世界>>,他的其他作品,包括<<秋決>>,<<問蒼天>>,古典新譯<<春江花月夜>>,<<昭君怨>>,以及<<祝賀吹打序樂>>。不才對音樂僅得皮毛,西方現代音樂的認識,也限於名目的iterancy:荀伯格、無調性、史特拉文斯基、春祭……。每次想起,總覺得人的精力有限,不可能樣樣都懂,對目前專注的知識範疇,已相當滿足。縱使人生再從頭來過,一旦完成通識教育,也只有收窄視野,而不是擴濶識基,有些追求,往往是徒勞。

落葉歸根,人之常情,太古城是個安居好處所,面對港灣,風涼水冷,一出門即是地鐵站,上年紀的人,尤其是福址。多年前,有不少朋友住這一區:少雅黃國超、Bruce 勞大江……,訪過他們的吉宅,以香港的條件來說,已算中上環境,據說目前一個單位售價500多萬港元,加拿大在這方面還不致這樣離譜,也許是我們眷戀異地的另一原因。

長生

細胞在正常情況下,分裂次數愈多,肌體壽命就愈長,細胞不再分裂,肌體組織便出現衰老和機能降低的性狀。因此,科學家猜測,細胞內一定有個限制分裂次數的「鐘」,其後果然發現,「鐘」就在細胞核内染色體的兩端,科學家叫這部分做端粒(telomere)。日常我們穿綁帶鞋時候,鞋帶兩端有個小圓套頭,用來防止鞋帶的磨損。人類的細胞核內有23對染色體,長短不一,細胞每分裂一次,染色體的端粒就縮短一截,短到無可再短,細胞便無法繼續分裂而走向死亡。

原則上,科學家只要想出辦法,撥慢控制細胞分裂的這隻衰老鐘,人的壽命不就可以延長了嗎?我們說過,能夠不斷分裂的細胞,就只有精子和癌細胞,科學家發現,癌細胞裡正是有種端粒酶,可以令細胞分裂後,染色體的端粒不致縮短,而這種端粒酶,與別的細胞又不起作用,如果我們在細胞裡加進端粒酶,不就等於找到長生不老藥了嗎?

於是,他們在實驗室裡培養了人類的乳腺上皮細胞,並令之感染帶有端粒酶的病毒(非致病的病毒),不出所料,整合了外源基因後,這些上皮細胞,居然分裂了250次後仍有旺盛的分裂能力,是正常細胞壽命的5倍。但同時發現,細胞在分裂生長期間,另一種在癌病中非常活躍的基因,也有反常的增殖,高出2至3倍。說明目前這方面的科技還不能說成功。原意是使細胞長生不老,結果卻有向癌細胞發展的傾向。情況正如在接受現代進步文明洗禮的同時,也迎來了病菌的侵襲。

另一個不易解決的難題,人體內原本不分裂的神經細胞和心肌細胞,對個體壽命的長短同樣有密切關係,如果我們僅能讓身體的大部分細胞繼續分裂,長生不老,唯獨神經細胞和心肌細胞維持不變,有一定時限,那麼,從改造細胞去延長人的壽元,不有點徒勞嗎?以致中國的一位生物學教授王耀發提出疑問,生命的價值,到底在活出意義呢?還是渾渾噩噩的長生?電影裡的吸血殭尸,長生不死,其人生目標就是吸血,天天去殺人

信仰



有位教友說,信仰與理性無關,信仰就是信仰!
他這句話,須加修正,因為他的意思,其實是信仰並非「完全」與理性相關。一個人的信仰,也是一種選擇,只要是經過思考的選擇,便與「理性」相干。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