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3/06

單人戰場

無論晨午暮夜
春暖秋涼
我都挨到你那兩刃刀鋒
每次號令一响
就急不及待
拆開一再縫合的傷口縫線
承接你另一次聲音的痛灸

雨夜

山山相連的懊惱
游離窗紗窺看
兩岸泛濫的華筵
叱起多少次惺忪眼
這洞穴的巖巉
障隔不了夜半耳熱的情話
情話裡起伏的啼聲

鋒沿網





做藝人,有時真渴望有個盡責的經理人,替他們爭取到好的待遇和報酬。科學家何嘗不然,科學家比藝人更吃虧的,是沒有幾個有知名度。就打知名度來說,美國的科普書策劃人約翰布洛克曼(J. Brockman) 算是成功的,他替科學家做出版代理人、編書,他近年的「每年一問」系列,更加强了他旗下科學家的曝光機會,而他創辦的<<鋒沿>> (Edge) 網站 (www.edge.org),被譽為網上沙龍,是關心科學新動向的人,經常瀏覽和相互交流的好去處。

也許他父親做鮮花批發生意,使他一早便學懂了市場的營運之道。他年青時替電影做過宣傳,把自己的頭像印在海報上。事實上,他交遊廣濶,科學界和人文界都有不少朋友,其中更有搞民運的黑豹黨人,令他消息靈通,處處吃得開。
在科普書熱的上世紀末,理論物理學家布賴恩格連(B. Greene) 談論宇宙的著作,他居然可以爭取到200萬美元的世界版權費,而另一位物理學家繆利基爾曼 (Murray Gell-mann),因遲交稿,被原來的出版社退還,並追回50萬美元預支稿費,他後來以5萬元轉售給另一家出版社,虧了夲,哼都不哼一聲。

自從1995年布洛克曼的<<第三種文化>>(The Third Culture)一書面世,這十多年來,他編的書,少說也有10夲以上。上世紀60年代,英國史諾爵士批評的,人文與科學兩不搭界的傳統知識分子,布洛克曼認為,到了今天,早被通識的知識分子代替,他們形成的新文化,即他所說的「第三種文化」,更能透視人生的深層意義。這批新知識分子,憑他們的科普著作,與公眾較能溝通。<<鋒沿>>網便成為這一文化社群的表現和交鋒基地。
他們探討的範疇是多方面的:進化生物學,遺傳學,電腦科學,神經生理學,心理學和物理學。探究的問題,也都是些big questions:宇宙如何產生?生命從何而來?人的頭腦如何運作?電腦可以完全代替人?……。布洛克曼認為,大家既然是思辨性辯論,受到挑戰無可避免,有時甚至頗為混亂,但沒有關係,問題愈辯愈明。
近年的3問:前年是,<<你認為的危險思想是什麼?>> (What Is Your Dangerous Idea?),請來他旗下的兩大科普明星,史蒂芬品克(S. Pinker) 和理察道金斯 (R. Dawkins)分別寫序跋。去年,<<你樂觀的是什麽?>>(What Are You Optimistic About? ) 和今年,<<你轉變了些什麽思想?>> (What Have You Changed Your Mind About?)大家有空,不妨也想一想,試回答這些問題,或直接到這些書中看他們給你的答案。

能不看<<破>>



今次要介紹的網站,是台灣的<<破>>(Pots)。<<破>>的好處,除了我說過的內容豐富,觸角敏銳,版面設計靈活,顯示的速度快,最重要的,不小家氣。有了這種種方便和好處,自發現後,便經常去瀏覽。<<破>>是周刊,逢星期五出版,大概在2006年創立,我只見到網頁,原來的報紙形式更早,因為看到復刊字樣。據說,最初附屬於<<台灣立報>>,周日出版,1995年才正式創刊,獨立發行,1997年改為免費報形式,截至今年3月,已到復刊550期。
<<破>>夲身有段話,「唯一具有左派關懷與全球視野的文化實驗行動。」「致力於讓那些被壓廹的聲音可以發出,關心青年人的社會參與、藝術表現與知識品味。」期望辦到「<<破>>之於台北,一如「The Village Voice」之於紐約。」

<<破>>的特色,是夠新鮮、前衛,主編王婉嘉,很能容納另類訊息,該刊介紹過多倫多一年一度的夜生活,相信身在此地的市民也未必留意 (見481期Nuit Blanche專題,法文nuit blanche等於英文的white nights,白夜即是不眠夜,記憶中意大利導演維斯康蒂有部電影以此命名,俄裔芭蕾舞星Baryshnikov也演過一部同名的美國電影)。<<破>> 在時事與文化兩方面都能兼顧。時事方面,即使只中譯了英國<<衛報>>的每週頭條新聞,對不諳英文的讀者,仍有幫助和啓發。如果對天下大事不特別關注,尤其女性讀者,讀讀這些頭條新聞已足够,筆者沒有侮辱成分,只是我接觸到的女性一般印象,她們對肥肥的仙逝,比國是更關心,連我們的傳媒都一樣,但願這麼說,是politically correct。

文化方面,他們介紹德國當代舞蹈家的Pina Barsch (477期),香港「進念劇團」一度深受其影響,也介紹加拿大劇作家Robert Lepage的戲劇(480期),Lepage曾去過台灣訪問,與當地藝人交流經驗。這樣的選材,在中文網站中不多見。
除此之外的另一絕,是台灣資深影評人李幼新的影評,前年我去台灣旅行,試圖和他連絡,而未成功,他家不設電話。他電影看得多,看得廣,在<<破>>上有定期專欄。他最近改了個新名字,叫李幼鸚鵡鵪鶉,特地到台灣鎮公所正式登記在案,不是文字遊戲,他在接受訪問中已道明原委,我無須在此多饒舌。幼新也是少數敢公開指陳台灣另一位影評人焦雄屏行為不當的人。

學術方面,我喜讀宋國詩教授的後現代和新左派系列文章,宋教授目前是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,曾在多倫多大學做過研究。他介紹的西方文化菁英,有些是我知道的,有些我前所未聞,我上一次見到他介紹法國的女性主義評論家G. Spivak,難得他看了他們的著作後,再反芻一遍,介紹出來,令我對這些學者的理論有更深入的認識。今次返香港訪書的時候,一定去找他的兩本專著。<<破>>的網址如下:http//pots.tw。
(補記) 現在的<<破>>,有兩個網,另一個在www.pots.com.tw。

網站


對網站的評估,我自己的標準,大致上是內容要豐富,觸角要敏銳,版面設計清晰,顯示的速度要快 (這當然也跟本身電腦的軟硬件配置相關),最重要的,決不小家氣,什麼都要人左登記,右登記,才容你登入堂奧。這方面來說,牟利的商業機構網站,不及學術性和個人網站 (現在已改善);有些個人網站的缺點,是什麽東西都貼一餐,不問值不值得人看;當然,沒有個性,也就不叫個人網站,但對我們這些年近黄昏、時間不充裕的網客來說,相當耗神;有個折衷辦法,最好把貼上網的內容,分門別類,讓來訪的網客一目了然,知所選擇。

想當初,萬維網 (www) 的發明人Tim Berners-Lee(附圖),如果他也唯利是圖,申請專利,他早已致富,輪不到亞瑪遜、雅虎和網景(Netscape),甚至谷歌(Google)等發威賺大錢,結果弄到他家的廚房也缺錢修理,幸而好人有好報,大概4年前,他終於得到芬蘭頒的百萬歐元獎金。可見,天下間不乏有心人,肯把自己的成果與大家分享。當然,現在許多網址,都已不加www。

多虧這些有心人,才豐富了我的學識,增廣了我的見聞,提高了我的判斷。所以,一直有個想法,既然無法報答讓我受惠的人,我也應該做一點回饋的事情,把自己平日上網見到的好網站,在此介紹出來,與大家分享,未嘗沒有意義。一來替網主推廣他的成就,二來讓大家多點選擇,不要局限於幾張報刊的網,天下間有趣的東西多的是。當然,我認為好的網站,別人未必同意,我介紹出來,也不等於是我的新發現,有些經常surf的高人,可能比我早已登堂入室,這無所謂。正如有些熟悉的知識,人家提起,可以重温一遍,將來,人家總有些新發現,可以滿足到自已的好奇心。

以前,張偉國編的「新世紀」網站 (www.ncn.org),轉貼了許多名家的專欄文章,包括平日難得一見的作者名字,為此向身邊的朋友推薦,他們看了網頁後的回應,也都同意是好網站。也許由於其中不少意見稍嫌偏激,有個時期,進不了這個網,不知道是不是被封殺,實在可惜。要知道,文字其實殺不了人,有獨立思考能力的讀者,懂得自己做分析,判斷是非,誰都沒有必要替人把關篩選。
其實,任何事情都可以拿出來討論,包括政治和社會的禁忌,像香港發生的艷照風波。如果發現事實有誤,可以搜集証據反駁,意見不同,可以理性辯論。以為封殺了,就可以一勞永逸,不再有人拿出來討論。有這樣想法的人,未免太天真,你可以箝制一隻老鼠,你無法箝制天下所有人的思想。你可以暫時用武力鎮壓異己,你無法抵制不斷湧來的後繼闖關人,為什麽要跟時間和歷史角力?到頭來,還不是用「和諧」之類的口號來籠絡人?要改進這個世界,到底拼命爭取的是權力,還是人的素質?如果每個人都有高素質,權力還有什麽用,所以教育才重要,別的都只是附麗。最近,我喜見「新世紀」網站重新開通,不過已用了新網址,2newcenturynet.blogspot.com,我隨即看了<<爭議浩然何處去>>和<<梁實秋論兩黨>>二文。

我的網誌清單